朱連卿
【提要】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師的激勵性評價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應用到生活中去。
【關鍵詞】主體 合作 評價 生活
在農村,教學條件相對薄弱,我們只要去看、去想、去學、去做,就能建設出一支優良的師資隊伍,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
一、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數學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個性發展的服務者。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學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學。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并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把“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在學習了“6的減法”后,我布置學生回家后找一些加起來等于6的生活中的事例,于是學生分別找出了:“自己和爸爸媽媽家起來有6只手,6條腿,6只耳朵;同樣教學其他的時,學生都能發現很多生活中與之有關的問題,這樣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二、體現小組合作學習。
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自課改以來,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學習方式,怎樣使農村小學生積極主有效地參與合作學習呢?學習小組的組建應考慮到農村小學生的興趣有好,個性特長、心理素質、年齡特點、智力狀況、學習成績、家庭情況、性別等各個方面。在每節課的重要環節學生具備一定感性認識、小有收獲時引導合作,讓他們在交流領略他人的思維策略與方法,不斷地反思與吸納,提升到理性的認識。如學生在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后,出示退位減法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速算比賽,比賽結束后讓每組派代表說說計算方法,獲勝的一組說出了豎著看的規律“后面的每一個算式的得數都比前一個算式的得數少一。”教師再適時引導“除了這個規律外,你們還想知道這張表中藏著的其他規律嗎?先自己看一看,想一想再在小組中說一說你的發現。”這樣就把學生推到了發現者的位置上,讓他們帶著極大的好奇心進行探索與交流,在合作學習中擴大交流面、獲得思維的碰撞,自己發現規律。
三、評價學生多元化。
在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非常重要,在課堂的交流中教師更是時刻注意對學生的評價或是引導學生互評及自我評價,以求得學生對知識的透徹理解。如:《認識人民幣》一課中,一學生想的方法正是教師最需要的,剛好被這個學生想出并說出。我這時會說:你太理解我了,我也理解你,你想到我心理去了,請再說一遍 。教師的幽默會拉近師生的距離,解除尷尬的氣氛,課堂中的幽默則令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記憶,更好的進行情感交流。所以每當學生有較佳的表現時,教師不能以一句“不錯!”、“你講對了!”來評價學生的回答。學生難免會心情緊張,出現語言結巴、詞不達意的情形,這時教師為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說:“這位同學還有點保守,不愿把他的想法告訴我們。”一句話把全班學生逗樂了,同時也使發言的學生擺脫了窘境,順利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情感的表達是千差萬別的,教師不能以自己的意愿,以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在正確導向的前提下,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兒童處于集體的活動中,他們喜歡表揚和鼓勵,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組織教學,開展活動。教學的激勵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情態、行為上。
四、將數學學習置于生活之中。
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應用到生活中去。
總之,只有在教改上下功夫,潛心挖掘教材,用好鄉土教材,適時適地選擇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