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拉姑·拜克力
【摘要】目前在新疆少數民族教育中已經普及雙語教學,特別是近幾年來除了語文以外其它課程都用國語來上課的模式運用的情況下,只有經過語文課來給學生進行母語教育,但是學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漢語對母語的興趣越來越淡的,因此語文教師應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語文課興趣,經過這樣應提高學生的愛母語的教育。
【關鍵詞】語文 母語 國語 雙語 興趣 問題設計
目前在新疆少數民族教育中已經普及雙語教學,特別是近幾年來除了語文以外其它課程都用國語來上課的模式運用的情況下,只有經過語文課來給學生進行母語教育,但是學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漢語對母語的興趣越來越淡的,因此語文教師應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語文課興趣,經過這樣應提高學生的愛母語的教育。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的角色將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那么,怎樣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享受學習的快樂呢?
1、注意課堂教學中設計問題的難度。
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有一個符合邏輯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即由認識的低層次向認識的高層次過渡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難簡適度,既要保證優生在課堂上不會因為太簡單而沒有學習興趣,又要保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會因為太難而茫然失措。所以課堂提問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最終才能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總之,語文教師想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達到加強母語教育的目的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應該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心理發展規律以及語文課堂教學規律,而要堅決反對為圖課堂熱鬧一問到底的形式主義的所謂“啟發式”。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獨立思考、自能讀書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創設
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探究,設問激疑引發學生思維,交流互動促進學生發展,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語文課主要關聯社會生活,語文的來源本來是實際生活,這方面的內容學生也比較熟悉和喜歡,所以教師在創設情景時,不僅要注重課本的知識,還要注意聯系課本以外的實際生活來源的知識。這樣可以把學生帶入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中,讓他們鞏固課本知識,開闊視野,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又可以培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通過學生們自己的感受,他們認識到了時間的寶貴,從而要好好珍惜時間,不虛度光陰。
3、合理利用課件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在社會生活中逐漸普及,并且多媒體教學工具逐漸走進課堂,成為教師們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所謂語文教師社黨利用多媒體工具,課前準備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連接的課件,讓學生感受到課程內容。確實,電腦課件對加深學生的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電腦課件都能夠發揮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師在運用課件時是否得當,是否必要。如果不借助課件,學生憑空想象,很難想象出這兩種不同的鑿井法用在這兩個地方有什么區別。再者,在設計課件的時候要注意內容不要太多,在整個教學中的比例不能過大,以利于課件在教學中的合理利用。
當然,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方法很多。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教學要變“灌”為“導”,也就是“導趣、導疑、導思、導創”,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使其能在積極的參與中得到主動、全面的發展。巧妙的“導”的設計是指引學生自讀自悟地最佳途徑,正確、科學的使用教師的“導”,不僅不違背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推動力。教師“導”的藝術,將是我們要致力研究的問題,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藝術與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