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朋君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技術創新成為各國企業增強市場搏弈能力的有力武器,然而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卻相對滯后。本文通過對制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分析,提出了加快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四點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創新滯后;原因對策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企業自主創新在國家自主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迅猛,企業產品的開發周期和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這一切都要求企業不斷地進行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然而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卻相對滯后。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現狀呢?
一、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分析
我國是一個中小企業眾多的國家,近年來,中小企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的迅猛發展,從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技術創新活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并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成果。同時,他們對于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國際上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方面較大企業成功率高。這是因為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大多是市場拉動型的,即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其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因此,中小企業靈活的機制十分有利于技術改進和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然而,從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面臨不少困難。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水平依然不高,無論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還是從創新投入、創新成果及創新效益來看,都處于較低的水平。研究開發投入、科技人員比例等指標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國內大型企業的水平。其中影響創新活動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現在資金、人才、信息、機制和創新風險等問題上。
二、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困難
(一)企業的組織制度制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從國際上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較大企業成功率高。這是因為,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大多是市場拉動型的,即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其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因此,中小企業靈活的機制十分有利于技術改進和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科技人員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業的技術人員所占比重很小,在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方面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
(二)企業素質和企業經濟實力影響技術創新
我國中小企業經過多年發展,生產經營陷于困境,設備老化,冗員過多,大多處于虧損狀態。非國有中小企業以鄉鎮企業為主體,高科技企業比重較小,從全國范圍看,地區分布上也不平衡,東南部較發達,內地相對落后。但總體上以 家庭企業 ” 和 親友企業 ” 為主流。在工程技術人員數量、素質、層次上與大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些技術人員常常忙于日常技術性工作,很難獨立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同時由于經濟實力影響,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用于技術創新的費用還遠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占銷售收入1 5%的水平,從而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據我們對河南省南陽市的調查,該市鄉鎮企業中專學歷的技術人員和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職工人數的比例只有1 42%和9 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職工卻高達69%,技術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
(三)政府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也制約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由于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因素,以前國家的技術改造投資幾乎都集中在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不夠重視。使一些有潛力、發展快、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不能健康地成長,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四)技術創新意識弱化,缺少競爭意識和創新動力
企業的技術創新觀念尚未真正轉到以市場為導向的軌道上來,這是造成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滯后的主要原因。表現在:①技術創新意識弱化,經濟運行短期行為嚴重。②對于技術創新缺乏總體設想及中長期發展規劃,多半處于對原有系統現狀維持狀態。
三、促進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對策
(一)明晰產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通過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資本管理方面的多頭管理、無人負責的問題,建立出資人制度,有效解決中小資產所有者缺位的問題。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實行分工明確、規范動作、相互制衡的企業領導制度,按市場經濟要求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經營者選擇、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他們進行技術創新,把企業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聯結在一起。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務組織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取向是市場化,實現技術創新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因此科學技術研究的院所必須面向市場,以市場信息為導向,向市場提供適用的技術成果。鑒于此,在技術創新的改革過程中應積極鼓勵產學研相結合,一方面鼓勵中小企業創辦R&D;機構,另一方面調整科研機構,分流科技人才,把科研機構推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對大多數科研機構,尤其是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型機構,要逐步實現企業化管理或轉變為企業,使一大批千古機構進入企業和企業集團,或通過股份制形式,成為幾個企業的技術開發中心,必要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資本運營,收購一些科研院所,使其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基地。
(三)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
增加技術開發投入,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政府應通過國家預算,提高技術開發研究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例;二是技術創新是高風險、高回報的科研活動,銀行和其他金融組織應設置技術創新貸款業務或風險投資銀行,并嚴格依法保護技術創新主體的權益。三是加大企業R&D;費用支出,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投資的主體,應確保占銷售收入3%以上的R&D;費用,有條件的大企業集團R&D;費用的比重還要加大。四是爭取社會各方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充分依靠社會力量,努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結構,多管齊下,多方籌集資金,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伙伴關系,減輕資金風險,提高資金效益。
(四)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撐
從發達國家風險投資發展的經驗看,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政策性補貼、銀行低息或無息貸款、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風險企業創辦者自身的投資、各種資助、引進外資等。在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民間風險投資尚未充分發育的條件下,風險投資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金規模小,成為制約風險投資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必須多渠道開辟投資資金來源,建立多元化的風險融資體系。風險投資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參與,逐步由官辦民營為主向官助民營為主的風險投資模式過渡,努力使民間資本在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應積極扶持風險投資的發展,創造有利于風險投資的法律和政策環境,規范風險投資的運營機制,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企業風險投資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志軍.我國自主創新的現狀問題及成因[J].中國科技投資,2007(1):35-36.
[2]袁澤沛,陳金賢.技術跨越的可能性與機會窗口[J].中國軟件學,2001(8):11.
[3]于萍.提高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J].財經廣場,2013(5):69-70.
[4]王新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08(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