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蘭
?
中醫辨證施護治療尪痹患者的臨床療效
何志蘭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辨證施護治療尪痹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收治的50例尪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及一般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基礎上采用中藥湯劑等進行辨證施治,同時配合中醫辨證施護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評分。結果 經治療及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風濕痹阻證、濕熱痹阻證、寒濕痹阻證、肝腎不足證、氣血兩虛證、痰瘀痹阻證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根據尪痹不同證型,實施中醫辨證施護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治療效果及生命質量。
【關鍵詞】辨證施護;中醫;尪痹;臨床癥狀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廣東中山 528400
尪痹是以關節病變為主的一種全身性慢性疾病,其相當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癥狀以病變關節疼痛和紅腫為主,疾病發展至晚期則以關節畸形、強直及功能障礙為主,可對患者工作和生活產生嚴重影響。本研究就中醫辨證施護對改善尪痹患者臨床癥狀的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尪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關于尪痹的診斷標準[1]。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5~65歲,平均(42±1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齡24~66歲,平均(43±10)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癥狀 臨床常見證候為痰瘀痹阻證、肝腎不足證、濕熱痹阻證、風濕痹阻證、氣血兩虛證及寒濕痹阻證。①風濕痹阻證:肢體關節疼痛伴腫脹,關節屈伸不利,舌苔白膩,質淡紅,脈濡。②濕熱痹阻證:關節腫痛,觸之有灼熱感,口渴不飲,煩悶不安,舌苔黃膩,質紅。③寒濕痹阻證:肢體屈伸不利,關節冷痛、拘急,局部腫脹,寒時疼痛加劇,熱時疼痛減輕,舌苔白滑,質淡黯。④肝腎不足證:關節肌肉僵硬變形,伴疼痛腫大,關節發涼,畏寒,舌苔薄白,質紅,脈沉弱。⑤氣血兩虛證:關節肌肉疼痛,伴無力感,活動可加劇,或關節變形,肌肉萎縮,心悸,自汗,舌苔薄白。⑥痰瘀痹阻證: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晨僵,舌苔白厚,質黯紫,脈沉細澀。
1.3 辨證施護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同時予以一般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加強巡視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基礎上采用中藥湯劑等進行辨證施治,同時配合中醫辨證施護進行護理,具體如下:①風濕痹阻證:以祛風除濕、止痛通絡為治療原則,給予羌活勝濕湯加減。病室保持干燥,控制溫度,確保陽光充足;忌食油膩食物。中藥應空腹溫服,1 h后喝熱粥以助藥力、和胃氣,著衣蓋被,使身體微汗,汗后避潮濕、避風。用藥期間注意休息,局部加強保暖,用藥后對患者大便和出汗情況進行觀察。②濕熱痹阻證:以清熱除濕、通絡活血為治療原則,給予四妙湯加減。室內保持通風、涼爽;飲食清淡,多食易消化、營養豐富之品,忌辛辣、酒,少食油膩食物。湯劑偏涼服用,用藥期間若出汗應避風寒,并及時將汗液擦干,衣物保持干燥。指導患者保持口腔清潔,適當飲水。用藥后對脈搏、體溫、呼吸等情況進行觀察。③寒濕痹阻證:以溫經散寒、通絡祛濕為治療原則,給予烏頭湯合防己黃芪湯加減。病室內保持干燥,確保陽光充足,溫度適宜;飲食合理搭配,食溫熱食品,對水鹽的攝入進行控制。溫服湯劑,用藥后蓋被休息,注意保暖,令身體出汗。遵醫囑對飲液量和尿量進行記錄,觀察心率、體溫及血壓變化。④肝腎不足證:以補益肝腎、蠲痹通絡為治療原則,給予六味地黃丸加減。病室溫度保持適宜,空氣必須新鮮;忌油膩、生冷。以溫開水內服湯劑,服藥期間注意保暖。用藥后對患者關節活動、腰膝酸軟等情況進行觀察。⑤氣血兩虛證:以益氣養血、活絡祛邪為治療原則,給予八珍湯和蠲痹湯加減。室內空氣保持新鮮,用藥期間注意保暖;忌油膩、生冷、寒涼之物。服用藥物后蓋被靜臥,促使藥效進一步發揮。用藥后,對患者關節腫脹、疼痛等變化情況進行觀察。⑥痰瘀痹阻證:以活血行瘀、通絡化痰為治療原則,給予身痛逐瘀湯、桃紅飲加減。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飲食清淡,且營養豐富,以高維生素食物為主。湯劑空腹溫服,服用藥物后給予局部按摩,同時加強保暖措施。用藥后對疼痛減輕程度及癥狀變化情況進行觀察。
1.4 指標觀察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評分。臨床癥狀評分:按照4級評分法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評估,無癥狀為0分,輕度(癥狀可被患者自行忽略)為1分,中度(癥狀無法忽略,但對日常活動影響較小)為2分,重度(癥狀對日常活動造成影響)為3分。
1.5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證候積分減少>70%;顯效:患者癥狀及體征改善明顯,證候積分減少>50%;有效:患者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證候積分減少>20%;無效:患者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證候積分減少<20%[2]。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經治療及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2 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風濕痹阻證、濕熱痹阻證、寒濕痹阻證、肝腎不足證、氣血兩虛證、痰瘀痹阻證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尪痹內因腎虛、脾虛致營衛不和,外因風寒濕熱、水濕障礙,腎失所養導致腎虛,是由肌膚入筋骨的一種病理過程。臨床上,尪痹為常見的疑難病癥,疾病未及時控制或長期遷延可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3]。尪痹經中醫辨證施治可獲得明顯療效,同時依據癥型給予中醫辯證施護,在飲食、環境、用藥觀察等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對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情志方面應加強對患者心理活動的觀察,幫助患者了解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一步緩解其不良情緒;環境方面應保持室內干燥、清潔,注意保暖,防風寒、防潮濕。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及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風濕痹阻證、濕熱痹阻證、寒濕痹阻證、肝腎不足證、氣血兩虛證、痰瘀痹阻證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根據尪痹不同證型,實施中醫辨證施護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治療效果及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若暉.宣痹逐瘀湯加減治療痹癥120例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6):280-281.
[2] 康信忠,吳啟富,接紅宇,等.尪痹片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9):1205-1208.
[3] 楊振發,鐘惠.中醫適宜技術進入家庭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1):106-107.
作者簡介:何志蘭(1984.1-),本科學歷,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內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