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建
?
臨床護理路徑在重度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池 建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重度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長春市中心醫院收治的234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17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格拉斯哥預后(GOS)評分、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GO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對重度顱腦外傷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縮短患者搶救和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提高護理滿意度,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重度顱腦外傷;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價值
長春市中心醫院,吉林長春 130051
顱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的外科疾病,是因各種外力作用于頭部而導致顱骨、腦膜、腦血管和腦組織受損、變形。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研究表明,顱腦損傷發病率高達783.3/10萬,占各類外部損傷的10%~20%[1]。在我國每年發生顱腦損傷的人群高達60萬[2],其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由于顱腦外傷病情多突然、危重、兇險,對患者提供及時、有序的護理可為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護理風險、減少病死率和致殘率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就臨床護理路徑在重度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34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時均存在不同程度意識障礙,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3~8分,排除腦血管疾病后遺癥、糖尿病、先天性畸形遺留神經功能障礙。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1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73例,女44例,年齡29~57歲,平均(41.7±2.1)歲;病因:車禍63例,墜跌傷27例,鈍器或銳器傷16例,其他1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69例,女48例,年齡31~55歲,平均(42.6±1.8)歲;病因:車禍62例,墜跌傷31例,鈍器或銳器傷15例,其他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維持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體位、飲食、預防并發癥、康復等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
1.2.1 制訂臨床護理路徑 根據患者病情程度制訂護理計劃,由科室主任、醫師和護理人員共同制訂搶救順序并設計護理路徑表,內容包括病情觀察、呼吸道管理、預防感染、康復期和心理護理。
1.2.2 護理路徑的實施 ①病情觀察:護理人員需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嚴密監測其血壓、脈搏、呼吸、心率及瞳孔變化情況。血壓和瞳孔是反映顱內壓和顱腦傷情變化的主要指標,應每15分鐘觀察1次,并予以記錄。②呼吸道管理:立即清除口腔內分泌物和異物,保證呼吸道通暢,如果患者氣管內分泌物增多阻塞呼吸道時應立即切開氣管,以保證有效的氧氣供應,進而減輕繼發性腦損傷[3]。③預防感染:感染是導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護理時應注意無菌操作,保持引流管干燥、清潔,注意尿道管清潔、導尿口消毒,做好室內環境和患者皮膚消毒清潔工作,防止肺部感染和褥瘡發生。④康復期護理:顱腦外傷患者多留有智力、偏癱、失語等后遺癥狀[4],應盡早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包括肢體按摩、手勢、語言等,使其逐步康復。⑤心理護理:向患者及時講解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鼓勵其保持愉悅心情,增強其康復信心。
1.2.3 評價方法 按照護理路徑計劃表進行護理,每完成一項在相應位置上打“√”,若護理過程中出現意外應及時給予相應護理并予以記錄,患者出院時對護理過程進行評價和總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GOS評分、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GOS評分:總分5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頭部外傷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搶救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GO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GO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GO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GOS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搶救時間(min)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元) GOS評分(分)對照組 117 48±10 24.9±3.6 15 974±364 3.1±0.6觀察組 117 35±8 15.2±2.4 11 563±322 4.8±0.3 t值 13.221 13.264 13.419 13.061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病死2例,病死率為1.7%(2/117),發生肺部感染7例,顱內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7% (9/117);對照組患者病死10例,病死率為8.5% (10/117),發生肺部感染21例,顱內感染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4%(25/117);觀察組患者的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7%(112/1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9%(83/1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07,P<0.05)。
隨著我國醫學模式的改變,為患者提供科學、個體化、人性化的整體護理已成為現階段護理工作的重點[5]。同時,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還要注重護理的合理性、連續性,使患者享受高品質、高效率護理的同時提高康復效果,縮短住院時間。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以時間為橫軸、以患者康復為目的,為患者提供主動、整體、連續、個體化護理措施[6]。對于重度顱腦外傷患者來說,提前搶救1秒鐘就可以挽救患者生命。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一方面減少了護理人員遵醫囑實施護理的盲目性,可進行有計劃、有預見性的主動護理,減少護理過程中因順序錯誤或遺漏導致事故發生。另一方面也使患者得到了積極、有效的護理,不僅提高了搶救成功率,也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患者滿意度。Singh等[7]報道,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可以改善神經外科患者預后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GO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與陳欣[8]報道相似。提示對重度顱腦外傷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縮短患者搶救和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提高護理滿意度,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鳳梅.臨床護理路徑在重型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2,33(8):117-118.
[2] Kitson A,Silverston H,Wiechula R,et al.Clinical nursing leaders′, team members′ and service managers′experiences of implementing evidence at a local level[J].J Nurs Manag,2011,19(4):542-555.
[3] 植秀珍,陳素英,李華連.顱腦外傷急診搶救期間給予系統監測的護理效果[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5(1):163-164.
[4] 雷金菊.快捷護理路徑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2,15(2):319-320.
[5] 龍芳.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急救中的護理路徑研究[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1(4):308-309.
[6] 胡青娣.臨床護理路徑在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4,28(11):264-265.
[7] Singh R,Venkateshwara G,Kirkland J,et al.Clinical pathways in head injury: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re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J].Disabil Rehabil,2012,34(5):439-442.
[8] 陳欣.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應用急診護理路徑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5,8(1):87-88.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