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解決高職學生群體問題的動力源泉,通過對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必修課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教學改革,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當中,完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面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教育學;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24-02
《思想道德修養與與法律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必修課,該課程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主線,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職業素質和法律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存在許多問題,主要問題概括如下: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缺乏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任務,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長期以來,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設置多變、課程內容重復、疲于應付等現象,影響著思政理論課的教育效果。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工作理念及考核方式值得商榷
該課程課不但要求學生“知”之、“會”之,還要求學生樂于“為”之,可見要求思政教育要“立竿見影”,單從教育原理上講也是不科學的。傳統的“一張試卷定終身”的考核方式,做不到正確合理的評價學生,對于思政課更是如此。
3、高職院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在思想觀念上普遍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過程中往往停留在表面,這很可能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抱著人應付的態度,受教育的積極性不高。
新形勢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方法與途徑的思考歸納如下:
一、堅持以生為本,注重人格教育
高校普遍考慮了群體的需求,重視對群體統一性要求和目標的實現,往往忽視個體的多樣性和受教育對象的多變性,只有充分尊重學生在人格、思想意識和法律等層面上的獨立,信任學生,從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角度出發制定教育計劃,安排課程內容,最大限度激發大學生的自為意識,才能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1、轉變教育觀念。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當前思政教育大多采取單向灌授形式.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而這一過程又有賴于教師的主導。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不放松專業理論知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注重加強專業知識以及相關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以豐富的理論知識和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與學生有更多共同話語,引起共鳴,與學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2)保證教育觀念與時俱進。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叛逆心理更強烈,同時在就業壓力方面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所以,作為高職院校思政教師更應與時俱進,盡可能多地聆聽學生的心聲,運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開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
(3)激發思政教師愛心和工作熱情。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意識、心理上的感化,“以情動人”的教育方法經常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讓教師參與到管理中來。提倡團隊精神,團結協作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在決策上集群眾的智慧,在行動上聚集體的力量。聽取不同層面的意見,增強工作的透明度。
其次,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教師,使他們充滿自信。形成積極向上的整體氛圍。
三、切實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三進工作”
1、思政教育進宿舍
學生宿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逐步形成 “以宿舍樓管理為基礎,集學生黨團工作、學生日常教育、宿舍管理工作于一體,黨政配合,綜合聯動”的綜合教育管理模式,能夠使思政教育進宿舍工作有扎實的體制保障。
2、思政教育進網絡
網絡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得到年輕人的追捧。深入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充分利用網絡這一新載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對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義。思政教育進網絡工作,主要從“加強組織管理、暢通信息渠道、建設主題網站、開展理論研究”等幾個方面入手。
3、思政教育進四大平臺
積極創新,通過搭建學生社團、主題班會、特色品牌活動及學生特質培養實訓基地等四大平臺,豐富第二課堂,以多元形式滲透思政教育。
四、扎實做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與實踐
結合高職高專院校培養學生職業化素養與健全人格的目標要求,在摸索與實踐中不斷優化教改思路。制定包括知識目標、素質目標、能力目標為內容的課程整體目標。
同時,將教學內容整合為五個模塊:善規劃、識自我、知感恩、愛祖國、懂法律。五個模塊分解為12個專題,通過三大項目串聯完成(如表一)。
歸納提煉,最終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過程推進課程目標的實現。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此次教學改革的重要改革,還包括對全新考核評價體系的制定,首先,整體考核評價方案(如圖一)的
制定更多從項目化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考核。同時,針對所占比重高達55%的“項目過程考核”指標,將考核標準進一步細化(如圖二)為技能考核、職業道德考核、理論考核三個方面,是課程考核工作有章可循。
通過對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必修課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教學改革,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當中,完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面的健全人格,真正做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