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革
【摘 要】本文在分析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創新人才能力素質的培養要求的基礎上,論述了實施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胡錦濤同志在2012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從現在起,到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只有不到10年的時間,形勢非常緊迫,任務十分艱巨。在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的環境背景下,高等院校正在積極的采取相關措施開展創新教育教學改革,將專業人才培養、教育科學研究、生產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綜合素質、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1.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應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
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與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息息相關,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努力培養多元化人才,滿足市場需求多樣化和分工細化的要求,從而提升就業競爭力。創新人才培養要根據自身的條件,找準地方科技發展的需求方向,建設骨干學科和特色專業,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2.創新人才能力素質的培養要求
把勇于探索、善于創造的人才統稱為創新人才,其根本特征是敢于向傳統的價值觀念、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行挑戰,并不斷嘗試進行改進的方法和途徑。創新人才培養將致力于培養具備領先的創新意識、堅定的意志品質、寬厚的文化基礎、卓越的創新能力的人。
2.1領先的創新意識
有了創新意識才會產生獨特的創造性思維,迸發強大的創造力。主動的創新意識將激發創造活動,產生創造成果,從而促進社會發展。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人才的基礎,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民族才有希望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科技強國。
2.2堅定的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是行為習慣強大的支持力,堅定的意志品質可以使人勇往直前,不畏挫折。創新的道路是一條不尋常的路,過程一定是曲折的,創新的成果往往有別于常規事物,需要與傳統的態度和規則相抗衡,勇敢前行,知難而進,定會通往光明的目的地。
2.3寬厚的文化基礎
能夠實現創新是以深厚與寬廣的文化知識基礎作保障的,這里的知識基礎不能僅限于專業知識,必須要廣泛接觸跨學科與跨專業的知識,將寬厚的知識運用于生產實踐中去,為生產實踐提供基礎和保障。
2.4卓越的創新能力
生產、生活中問題是無處不在的,抱怨牢騷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創新人才敢于批判現實,不會屈從于現狀,憑借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發現矛盾,查找癥結,把握最佳時機,推動事態向有利于達到目的的方向發展,與他人溝通協調借助團隊的力量,集體的智慧,運用專業知識提出創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3.實施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改革
沒有高度的創新教育理念作指導,只是生硬地將人才培養方案增設有關創新的課程,無法實現科學地將其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創新教育與高等院校的專業教育不是割裂的,需要我們深入探尋一條實現創新人才培養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實現高度統一,完美結合的新路。
3.1構建層次多樣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將程式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層次多樣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需要與企業保持密切的聯系,根據區域經濟要求、適合市場需要,發揮專業特色構建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課堂教學、網絡平臺、實踐教學、產學研結合等多個層次、多種形式的創新人才培養道路。為學生提供跨專業學科內容的學習,以輔修課程、交叉課程,搭建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
3.2建立分層分類培養的課程體系
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將課程體系靈活打造為分層次分類別的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綜合課程教學,小組討論課,課余和假期實踐計劃等。將各專業的一部分課程作為通識課程,不同專業的學生坐在一間教室里,協同完成項目任務,發揮不同專業優勢,思想碰撞,專業融合,促進創新。
3.3個性化教育為基本手段和途徑
社會需要各種類型的人才,同質化人才很難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高校通常采取輔導員管理方式,專業教師與學生接觸并不深入,實行專業導師制,將學生根據興趣、喜好選擇不同研究方向的導師,一名導師帶領3-5名學生。這樣一來解決了學生太多,輔導員無瑕顧及的問題,二來學生與導師的專業接觸對實現個性化教育提供了保障。
3.4注重科學研究訓練和各級各類創新實踐
啟動創新項目基金,重視產學研結合,建立了各類大學生創新項目,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創新實踐活動。同時,在實驗室制度完備、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大規模開放實驗室,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和實踐設備。建立實踐基地,與實踐企業,工廠保持聯系,聘請企業專家、管理人才舉辦專題講座、企業家論壇,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科技創新。
3.5改革教學評價方式
評價的功能不應固守于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其進行甄別和選拔這種單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用理性分析發現學生的獨特、新穎的思考,樹立創新的信念,拋開教師專制。改革教學評價手段,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綜合評價、發展評價、改善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都使學生不單單看重評價的結果,而轉向重視評價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洪才.論創新人才素質特征與高校辦學定位[J].現代大學教育,2008(5):81
[2]姜慧.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經濟與管理,2015(3):27
(本文系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專項研究課題“基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CXCY08)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