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良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及其網絡化時代進程加快,為語文作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舞臺和機遇,燃起了語文作文教學成功的勝利曙光。網絡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寫作學習環境的建構,充分利用了網絡信息的開放性、多元化,滿足了學生網絡需求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吸引學生寫作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作文教學興趣,提高作文學習的時代性、有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網絡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網絡背景;初中語文;寫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24-01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定了寫作的總體目標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的能力。”寫作作為一種書面表達方式,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然而現如今,大部分初中生缺乏習作的主動性,不少學生對寫作存在畏懼、害怕的心理情緒,錯誤的認為寫作是一種折磨,是一件苦差事。學生寫作興趣缺乏,寫作熱情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寫作教學進步的發展。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從現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對如何構建網絡環境下寫作學習環境提出了幾點對策。
一、現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1、缺少真情實感,言之無物。當下初中學生寫一篇記敘文,往往能交待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但筆者在批閱學生的習作時,常發現不少的作文內容空洞,平鋪直敘,一敘到底,字數湊到五百字就結束,感覺味同嚼蠟,難以給人愉悅之感。有時批作文寫評語真的不知道寫些什么優點。 詢問學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缺少寫作的素材,沒什么東西可寫。記得有一次寫“幸福的一家子”,有學生告訴筆者說:“我知道我生活的很幸福,就是小不知道該寫些什么。”筆者對其引導:“父母每日辛勤工作,操持家務,為你分憂解愁,難道沒有一件事令你深深感動?”學生答:“這些事很正常啊,都是他們應該做的!”沒有真情,如何作文?
2、語言表達能力差,隨意性大。語言不夠流暢,錯別字多。有些學生在表達上往往會思維混亂,前言小不搭后語,語句表達不通順。寫景抒情都很隨意,想到哪寫到哪,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這應該說和當下網絡環境下的交流有關。因為在網絡環境下的交流是比較自由的,想到哪說到哪,無需交待前因后果,想結束就可以結束。有時又故意拔高主題,空喊口號,隨意拼湊。本來是一篇寫生活小事的作文,偏要以“啊,我愛家鄉,我愛祖國”這樣的形式結尾。同時因為平時習慣了在電腦上打字,在寫作文時往往會把一些常見字寫成錯別字。應該說這也是網絡惹的禍。
二、網絡背景下初中語文寫作學習環境的建構
1、語文寫作學習環境的建構要真正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建構主義非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自己知識都應當是由自己去建構。每個學習者都不應該被動等待知識傳遞,而是應當通過自己認識這個世界來構建自己知識,并且賦予其新意義。學生學習寫作的過程并不是個體單純獲得外部信息的過程,而應該是一種主體有意識地、非常主動地建構活動,這種建構是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或包辦的。而教師在寫作訓練及作文教學中需要做的主要是給學生更多機會去發現,探究寫作樂趣。
2、語文寫作學習環境的建構需要從情境出發。創設情境,即給學生提供可以進行自由探索學習和合作交往的環境。在日常的初中語文寫作訓練中,教師應當適時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可以進行自由探索學習和合作交往的環境。根據心流理論,教師應當讓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都沉浸在這一情境中。情境的創設又可分為兩種一一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寫作的指導、講評、批改等,教師應當精心設計,這是智力情境的創設。而非智力情境是指作用于學生的心向情境、交往情境等,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平時多溝通、交流,以及給學生與學生之間提供互相協作、合作交往的環境。
3、交流讀寫感受,啟發學生有話可說。教會學生作文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寫作文的最終意圖。作文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品,而是一種與別人交流的媒介,是一種溝通思想的手段。要真實地表白自己的感情,與別人去進行思想的交鋒,以我手寫我心,釋放自己的真實思想。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課堂時空的限制,學生的作文難以得到充分的交流。作文評價方式的單向性也使得學生在學校里與教師當面交流會覺得有壓抑感,不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露出來。網絡發展大大擴展了學生習作交流的時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以更快的速度、讓更多的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筆者在網上通過論壇、博客、QQ等互動方式與學生交流讀寫感受,啟發學生有話可說。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更易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覺得網上的交流是平等的、民主的,相對約束較少,往往能袒露心扉,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4、展示學生佳作,增強學生寫作信心。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積極的自我表現的內在生命力,希望自己的成績、才干展示于眾人面前,贏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滿足,這是人類事業取得成功的內在機制。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學生的內在生命力的成長,并為這些內在生命力構建最符合其發展的土壤。網絡的最大特點就是交互性。傳統的評價一般只局限于教師。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文章進行加工整理,使其成為正規發表的作品,然后通過論壇、博客等途徑將自己的成果呈現在網絡上,讓大家共賞。這樣,老師、同學、家長甚至陌生人都有可能第一時間點擊瀏覽,寫下評論。網絡的開放性使得學生得到評價的途徑不再單一化。因為網絡環境的交流被學生認為是平等、民主的交流,所以如果學生能接收各方面的建議、贊揚、批評……就將獲得類同于“發表”的成就感。
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環境下所形成的語文寫作教學模式不僅是對傳統寫作教學的一種沿襲,更是對傳統寫作教學的一種突破,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方法以及寫作特點進行指導和幫助,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揮而找到屬于自我的寫作風格和寫作特點,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國良.淺議運用網絡教學優化語文課[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9)
[2] 董加成,王春秋. 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J].新課程學習(中).2013(11)
[3] 李小江.營造良好環境,打造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2(26)
[4] 龍寶全. 構建良好學習環境,保障探究活動順利進行[J].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