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妹
摘 要: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聯系現實生活,聯系游戲活動,進行多媒體的整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的學習環境,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提高;計算能力;興趣;習慣;算理;練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72-01
計算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之一。因而,必須重視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計算方面達到“熟練”、“正確”、“會”三個層次。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計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從全國小學數學試題來看,涉及計算內容的題目在試卷中均占85%以上,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問題,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正確”是計算的基本要求,“熟練”是計算能力的標志,“合理靈活”是計算正確熟練的重要保證。
一、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如有趣的游戲、生動的故事、瑯瑯上口的兒歌都會使相對單一、枯燥的計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會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課,認真思索,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并做到先復習后練習,練習中刻苦鉆研,細心推敲,不輕易問別人或急于求證得數。還要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三、加強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算理是運算正確的前提和依據。學生頭腦中算理清楚,計算起來就有條不紊,因此,在計算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理清算理。
1、感悟算理
在低年級20以內進位加法時,可讓學生在動手擺一擺、畫一畫,體會“湊十”的過程,領悟“湊十”的方法。
2、比較理解算理
比較是理解算理的有效手段。通過直觀與抽象的比較,數與形的比較,讓學生實現由直觀算理到抽象算法的過渡。如,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52÷2時,要注意溝通操作中的“剩下的1筒和2個羽毛球合起來再分”和豎式計算中的“十位上余下來的1個十和個位上的2合起來繼續除”之間的聯系;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28×12時,通過比較“乘加法”和“豎式法”的異同,幫助學生理解“第二部分積應該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一計算法則的關鍵。這樣的比較,既促進了學生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又利于學生對算法的切實把握。
四、加強練習,提高技能
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計算練習需要做到新舊結合,精講巧練,持之以恒。
1、練習要抓住難點
例如,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整數乘法與除法時,因為它們用到的計算口訣相同,學生受到干擾往往會分辨不清出現錯誤。因此,要針對這個難點讓學生反復練習。像根據四六二十四這一句口訣,說出4×6=24、6×4=24、24÷4=6、24÷6=4四道算式。根據4×6=24說出24÷4=6、24÷6=4這兩道除法算式。
2、練習要形式多樣
為了讓學生始終有新鮮感,計算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如通過游戲、競賽、搶答、開火車、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撲克牌、同桌對問或小組比賽等形式來調節學生的胃口。還可以通過“趣題征解”“巧算比賽”等形式,挖掘學生的潛力。
3、練習要啟迪思維。練習題的設計應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如,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之后,出示練習題:15×15= 25×25= 35×35=
先請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運算,然后思考:兩個因數有什么特點?積的十位、個位數字有什么特點?積的高位數字與因數的十位數字有什么關系?學生發現了規律,了解了數據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計算方法,接著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55×55= 65×65= 75×75= 85×85=等 。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養成的。作為教師,首先自身要對計算法則、定律等運用自如,指導時才能得心應手,提高效果。同時訓練應持之以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是難見成效的。在計算教學中,做到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要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課標所倡導的生活實際、情感態度等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那么,我們可以相信,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的那一天不會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