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利文
【摘 要】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合理的提問教學方法,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巧問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各學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注重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在課堂中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只是處于一個被動聽的位置,再加上本身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感,所以并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新課程改革提出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中心,轉變課堂教學的形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將原來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轉變成引導提問式的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提問增多也就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教學質量。
1.結合教學重點,以提問引導教學
一般來說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都是以比較正規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接下來我們學習一下這一課程,打開課本……”這種課堂開始的方式是比較死板的,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教學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其實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好壞從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決定了,開始的引導階段就比較枯燥乏味,那么接下來的教學內容也不會對學生產生太大的吸引力,所以說從一開始教師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引導教學,根據教學的重點內容來開展提問教學。對于初中生來說歷史教學首先要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新,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意識到教學開始階段的重要性,所以說選擇的提問內容也不能過于隨意,需要結合教學重點來提出問題,讓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提問來展開討論,進行合作探究交流。
比如,在學習“原始的農耕生活”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的開始階段來進行相關的提問,“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有沒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有沒有跟著家人參與過農耕?”這樣的提問是比較生活化的,跟教學的內容好像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學生們可以跟教師以聊天的方式來進行交流,這一提問可能會勾起學生的一些農村生活經歷,體會過農耕生活,可能學生也會講出一些有關農耕的注意事項等,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始新的課程,講述原始的農耕生活,從一開始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接下來的學習內容也會更加有興趣,教師成功的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也會取得有效的教學結果。
2.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情境,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有效的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比較壓抑沉悶的氛圍內,那么自然學生的積極性也不會很高,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打不開,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創設教學情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首先要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夠有效的調動起來,進入到情境當中,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當時的歷史情境,身臨其境的感受當時的歷史情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能夠為教學增色不少,學生在特定的情境當中會感受到更加真實的感情。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同時在這樣良好的氛圍下,也能夠快速的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并且教師要提出合適的問題來創設情境,選擇的情境要合理恰當,這樣才能夠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鴉片戰爭”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看一段視頻,從視頻當中學生能夠看到當時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在視頻當中可以播放一些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讓學生感受一下當時的生活場景。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人們當時的生活狀態是這樣的,鴉片戰爭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通過觀看視頻,學生仿佛看到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現狀,很多百姓被鴉片毒害,整個社會環境烏煙瘴氣,經濟落后、政治腐敗、廢弛的軍事、閉關鎖國,當時的中國已經進入了危機四伏的時代,鴉片戰爭之后,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大肆的掠奪,社會矛盾也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封建主義和人民群眾的矛盾轉化成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通過設置的問題情境,學生感受到了當時的歷史情境和人們的生活現狀,能夠更加輕松的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
3.巧妙設計問題,提高學生自主性
由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很多學生都習慣了被動式的學習,教師一味的灌輸式講解使得學生習慣了這樣的等待式的學習,逐漸的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初中學生逐漸的出現了一些惰性,由于長期的習慣導致了這種惰性更大,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還是應該改變教學方式,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主性,首先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性和熱情,面對這一學科的時候有想要研究和自主學習的沖動,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逐漸的引導和幫助才能夠形成。從教師方面來說,要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想辦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真正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提問,通過提問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可以采取分組討論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的展現自身的能力,并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在課堂中學生也可以結成小組,教師設計一些問題,來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比拼,進行相應的討論和分析。例如教師可以提出“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這樣的問題,然后讓各個小組進行討論分析,每個小組給出的答案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學生在小組內可以充分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并且根據學過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可以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戊戌變法產生的影響等來進行分析。以小組的形式來探究學習,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學生更愿意去探究和分析,通過討論學生對相關的歷史知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4.合理提出問題,考慮教學平等性
雖然說提問教學的方式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但是教師也不要盲目的采用,提問教學也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提出的問題不是很合理,甚至與教學內容相差太多,那么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教學提問是需要考慮多方面內容的,如果說教師不進行分析篩選,什么樣的問題都呈現在課堂之上,就會給學生帶來疲勞感,一節課下來都是教師在不停的提問,學生不停的回答問題,根本沒有空閑的時間可以進行思考和分析,這樣的提問教學形式也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說選擇的問題要看重質量而不是數量,提出有針對性的好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另外還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考慮到教學的平等性,畢竟整個班級的學生不論是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還是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有的學生理解能力比較強,對教師提出的任何有關問題都能夠想辦法解決,但是一些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比較有限的,當教師提出一些比較高層次的問題時,可能就會給這些學生帶來困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困難。所以說,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要科學合理,并且一定要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保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歷史學習當中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的發揮提問教學的重要作用,讓提問成為活躍歷史教學課堂氛圍的一種有效方式。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不能夠總是按照固定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需要采取全新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總結,發現提問教學能夠起到良好的活躍課堂氛圍,帶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更加自主的學習歷史知識,并且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采取合理的提問教學方法,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程翠枝.淺談初中歷史教師如何打造高效課堂[J].青春歲月,2012年22期
[2]唐明遜.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3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