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顏穎
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源已逐漸成為企業的關鍵資源。H公司是國內某造船集團下屬企業,屬機械制造行業。本文從H公司員工構成情況、員工培訓、員工薪酬和人員流動情況等方面對其人力資源管理現狀進行分析,梳理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H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一、H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H公司廣大員工對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越發不滿,工作積極性下降。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H公司要保持持續發展,就必須對人力資源管理狀況進行詳細分析,找出問題及原因。
1.員工構成情況分析
(1)現狀
2015年H公司共有員工1348人,構成情況如下:
(2)存在的問題
從上表可以看出:一方面,H公司的管理人員與其他崗位員工的人數比例為(1:4.6),結構不合理;另一方面,公司員工學歷和職稱普遍不高,這無疑是公司未來發展中的一個很大障礙。
2.員工培訓情況分析
(1)現狀
2013年~2015年,H公司投入的員工培訓費用分別為21.3萬元、23.7萬元、31.3萬元,合計76.3萬元。
按員工崗位投入統計為:中高層管理人員三年的費用分別為:11.8萬元、13.3萬元、16.6萬元,共計41.7萬元;其他崗位人員三年的費用分別為9.5萬元、10.4萬元、14.7萬元,共計34.6萬元。
(2)存在的問題
由上表可以看出:公司近幾年員工培訓費用每年都在增加,但總體費用并不高,而且公司將大量的費用耗費在少數的管理層,對于人數較多的技術人員的培訓開發費用只占到少部分,這樣的分配明顯是不合理的。
3.員工薪酬情況分析
(1)現狀
2015年,H公司各類崗位員工的年度薪酬收入分別為:中高層管理員工為6萬元以上,普通管理員工為2.4萬~3.84萬元,復雜技術員工為4.8萬~5.5萬元,熟練技術員工為3萬~4.2萬元,普通工人為1.8萬~2.64萬元。
(2)存在的問題
由前所述,H公司各類員工的工資水平相差并不大,另外,員工工資水平整體都偏低,這使員工沒有歸屬感,進而影響到員工工作積極性。
4.人員流動情況分析
(1)現狀
2013年以來,H公司各崗位員工都有流動,其中復雜技術員工和熟練技術員工的流動對公司發展影響尤為突出。2013年~2015年,復雜技術員工共引進37人,流出62人;熟練技術員工共引進167人,流出204人。
(2)存在的問題
由前所述,2013年以來,H公司技術員工流出數總是大于流入數,導致公司技術人員在逐漸減少,這必將對H公司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保證造成很大的沖擊。
二、H公司面臨問題的解決對策
1.優化員工結構
H公司為機械制造企業,管理人員和非管理人員的數量失衡,必然會導致生產效率低下。H公司應該壓縮管理人員的數量,將管理人員向生產一線分流,同時加大對技術員工和一線員工的招聘力度。另外,H公司應暢通技術員工和一線普通員工的職業發展通道,讓其安心在本職崗位上努力工作,潛心專研。
2.加大培訓力度
H公司應注重員工隊伍整體能力素質的提升,應在員工學歷和職稱方面下足功夫。在招聘時,要提高崗位任職標準,特別是對高中級管理人員和技術員工,要提出明確的學歷要求,對于成熟型人才的招聘,還要設置職稱限制條件。
對公司內部員工要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加大培訓經費的投入。二是除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外,還要重點向技術員工傾斜,作為機械制造企業,技術是核心,技術人才更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資源。三是要針對不同的層次的員工,結合其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訓方案,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完善薪酬激勵機制
“公平”是員工薪酬的基本原則,這里說的“公平”,一是外部公平,即員工薪酬和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平均生活消費水平以及同類型企業的同類型員工的薪酬相比,要具有公平性。二是企業內部的公平,即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薪酬既要考慮工作崗位性質導致的差異性,也要兼顧公平,不能差距太大。
H公司可以對各員工崗位進行科學的價值評估,確定各崗位之間合理的薪酬級差,按照“寬帶薪酬”的思路確定各崗位之間的薪酬水平。同時,配套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員工工作的實際績效,即完成任務目標的效果,進行績效收入的兌現。由此既考慮崗位價值,也考慮崗位的實際貢獻,從而有效地激發員工的競爭意識和個人潛能,努力完成企業布置的任務,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三、結語
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企業要優化員工結構,針對員工的不同特點,差異化地進行培養,此外,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是員工積極反饋企業的必要前提。H公司的實踐證明,企業對于“人力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同時對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文賢.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4~45.
[2]陳康敏,李斌.關于中部中小企業員工培訓后流失問題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10,1.
[3]張一馳,張正堂.人力資源管理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