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娟
當我們接管一個班級時,總會努力把班級建設成為一個師生共同的家園,以家的和諧、家的溫馨、家的親情來維系班級中的你我他,這確實是那么的迷人。而此刻的班主任總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不知不覺中,“我,這個家的家長”的念頭會油然而生。班級中班主任當家做主,歷來天經地義。
但是,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班主任的工作觀念、工作態度,是否有必要也改革一下呢?
尤其是低年級的教師,有時候很小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十分計較地來向老師“告狀”,而且會把一丁點小事說得很“嚴重”。這時,許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都會認為“事不宜遲”,就匆忙以自己的直觀判斷做出處理。試想,這種“情急之下”做出的定論,如何能避免失誤?與其匆忙下定論等發現了失誤再補救,倒不如把事情先放一放,等調查清楚了再做處理。比如,你可以對學生這樣說:“老師知道了,我會處理的。”此謂“不及時處理”法。
除此,親臨現場也是班主任解決“糾紛”最有必要做的。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人是這樣,孩子們也是這樣。所以很多時候,聽學生“匯報”的,未必都可信,那么,就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有一顆對學生負責的心,能親臨現場,“聽取民意”,以便公平公正處理,以免因“偏聽偏信”而造成失誤,失掉教師神圣的“光輝形象”。
換種方式講道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講道理可以說是一種直截了當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有時道理已講過多遍,學生并非真的不懂,卻又屢次重犯。這時就不宜“老生常談”地一遍遍重講,需要換種方式講道理了。比如,有學生打架罵臟話,教師就可以這樣說:“用不用老師再告訴你打架罵人是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用不用老師告訴你同學之間應該相互愛護、和睦相處?用不用老師告訴你……是不是你們就不做朋友了呢?……”這樣的訓話,好似什么也“沒告訴”,可實際上已經把要說的話都說了一遍,該告訴的都告訴了一遍。學生以一種被提問,要回答問題的平和心態接受了“煩瑣”的大道理。這樣不僅可以使訓話過程變得輕松簡單,也可以消除學生對“被老師訓話”的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許多老師還說過這樣的話:“××同學以前上學的時候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懂,經常被老師訓。沒想到現在混得還不錯。”或者甚至會想我當初那樣對待他,他會不會記恨我呢?等等。這些教師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太把學生當孩子了。學生在我們眼中確實不太懂事,但千萬別忘了,這些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的,以后他們就會用成人的眼光去看這些問題,用成人的思維去審視這些教師的人品、人格,甚至靈魂。這就要求我們這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自己首先要有一顆公正的心,在解決孩子們的問題時,不能認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草率了事,而要認真對待,公平處理,展示給未來的“大人”們一個完美的形象。只有用這種心態對待孩子們的問題,才能避免此類失誤的出現。這就是以成人化的方式對待孩子。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也是處理班級事務不可缺少的一條妙計。在這時,教師就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謀。因為有好多事并非學生做不好,而是教師的決策有問題。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怕傷害到,如管理班級,管理自己。有關研究人員曾說過:傷害孩子的往往不是孩子自己,而是我們大人。因此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班級管理,都能得到鍛煉,培養他們的自覺性、主動性,班主任要把權力分散下放,設立不同的崗位,采取“競爭上崗”的辦法進行競聘。應聘人員要通過演講這個環節,說出自己的愛好特長,以及對工作的設想,愿意接受全體師生的監督。工作一段時間后,可以進行輪流換崗,每個人都體味一下不同工作崗位的不同感受和收獲。班主任在工作中把握方向,具體工作由學生自己來完成。這樣,既把班主任從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又提高了班級管理效率;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