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評價理論的指導背景下,以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的一個英譯本作為主要研究語料,對中醫語篇進行初步的分析研究,并分別進行了較詳細的語言分析,探討語篇的特征及翻譯對等性,冀希望能夠更好地傳遞中醫名著語言的特征及文化意識形態。本文不僅深化了對系統功能語言學應用研究的范圍,也拓寬了對中醫概念、語言和理論翻譯的理解,可為進一步相關研究提供資料。
關鍵詞:《黃帝內經·素問》;翻譯
作者簡介:朱婷(1989-),女,研究生學歷,江西師范大學英語語言學專業畢業,工作單位為南昌理工學院。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2
新世紀科學發展的特征是學科的交叉與綜合。系統功能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社會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的學科。而評價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從人際功能角度出發,就語言讀者或聽者,作者和說者的觀點和立場而言的補充。《黃帝內經·素問》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通過對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研究語料的整理,初步了解中醫語類的結構反映出的古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與文化語境。
通過檢索傳統中醫理論語言方面的相關研究文獻,發現目前針對醫書語言的研究較少。中醫語篇有異于一般語類,它具有較強的語義密度的特征,其理論體系存在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這些有益的探索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研究思路。
1.英譯文中評價尺度對等性的探討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一大分支系統即評價系統(APPRAISAL),其中又包括三大子系統,即介入系統(Engagement),態度系統(Attitude)和級差系統(Graduation)。
黃帝內經的譯本有很多版本,如國內的譯者如李照國、朱明,國外的譯如Maoshing Ni、ILiza Veith等等。而本文從一部較少人研究的Paul U. Unschuld的英譯本選擇譯例進行分析。本文重點從評價理論出發,討論文本評價尺度對等性對《黃帝內經·素問》譯文質量的影響。
2.評價理論角度分析譯文
2.1原作者與譯者的評價尺度一致
例1.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In former times there was Huang Di.When he came to life, he had spirituality and magic power.While he was [still] weak, he could speak.While he was [still]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While he grew up, he was sincere and diligent. When he had matured, he ascended to heaven.
分析:文中描述黃帝的評價詞匯有“神靈”“能言”“徇齊”“敦敏”。 “神靈”做兩個詞看,神就是神通,靈就是靈明,特別聰明。“能言”,指會說話。“徇齊”,對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敦敏”,非常厚道,而且絕對的聰明。在評價理論中都屬于判斷系統中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按照倫理道德對于人或其行為作出的評判,為社會認可。譯文當中“spirituality and magic power” “could speak” “quick of apprehension” “sincere and diligent” 同屬評價理論當中的社會認可,且評價級差一致。由此可以認為此處原作者與譯者的評價尺度是一致的。
2.2原作者與譯者的評價尺度不一致
例2.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yriad beings, 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the basis and beginning of generating and killing, the palace of spirit brilliance. Heaven and earth, they are the above and the below of the myriad beings. 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beginning of the myriad beings.
分析:“變化之父母”譯者字面譯為“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實際上,“變化之父母”的意思是“萬事萬物變化的根本”在評價理論中有積極的判斷態度評價意義,理應翻譯為“the change of Yin and Yang are the origin off variation. ”而譯者并沒有把原文當中的評價意義完整的翻譯出來。因為文化差異,讀者并不能理解父母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意義與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態度評價意義,從而導致譯文與原文產生評價尺度的偏差。
2.3譯者增加原著沒有的評價意義
例3.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Yang diseases move up to the extreme [top], and descend.Yin diseases move down to the extreme [bottom], and rise. Hence,if one was harmed by wind,the upper [parts of the body] receive it first. If one was harmed by dampness, the lower [parts of the body] receive it first.
此處原文中省略了較多內容如“極”“上”“下”,若不增譯補充則無法完整的表達作者的意思。例句的白話文意思是“陽經的病邪,先上行至極點,再向下行;陰經的病邪,先下行至極點,再向上行。故風邪為病,身體上部首先感受;濕邪成疾,身體下部首先侵害。”文樹德先生此處增加了“extreme top” “extreme bottom”等表示級差的評價詞匯,使得譯文增加了評價意義。譯者同時增譯了“parts of the body”這樣的詞匯便于讀者理解原文所指,降低讀者對于中醫術語的認知障礙。
2.4譯者減去原著的評價意義
例4. 治病必求于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beginning of the myriad beings.
分析:“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治病必須以陰陽為根本考慮”,這就包含了評價理論中的判斷評價意義,那么恰當的翻譯應該是:“Yin and Yang must be considered while exerting treatment.”然而,譯者的翻譯卻又是按照字面譯為:“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beginning of the myriad beings. ”,這版譯文,繞開原文的治病的根本這層意思,直接譯為萬物的起源,導致原文的評價意義缺失,甚至可以說是曲解,所以此處有待商榷。
三、小結
本文分析了Paul U. Unschuld的英譯本譯例中的評價對等性,這一分析能夠從微觀上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達的意圖,并對譯文提出建設性的對等分析。另外本文也論證了評價理論作為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人際意義的基礎上所作的發展,它對語篇翻譯有深層次的意義。
參考文獻:
[1]Paul U. Unschuld.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雷燕,施蘊中. 譯者主體性對《黃帝內經·素問》 譯文的影響 [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 7. 12
[3]李照國. 定靜安慮 而后有得———《黃帝內經》英語翻譯隨想[J] 上海翻譯, 2006.1
[4]李照國. 《黃帝內經》英譯得失談[J] 中國科技翻譯, 2009.11
[5]蘭鳳利. 《黃帝內經素問》英譯事業的描寫性研究[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4.10
[6]南懷瑾.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M]東方出版社, 2008.1
[7]王冰(注).《黃帝內經》[M]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3.11
[8]王慶其. 《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 [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6
[9]張巧霞. 《黃帝內經 》的“中和”觀[J] 河北學刊, 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