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五四運動以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幾乎被完全否定,出現了文學界所說的“傳統文化斷裂帶”。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韓少功為代表的尋根文學作家開始從本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養分,又滲透了濃郁的現代精神,表現出強烈的文化尋根意識。同時,韓少功更是尋根文學的堅守者,他對文化進行尋根從來沒有停止過,反對一味追求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創作傾向,創造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學品格和人文精神。
關鍵詞:尋根文學;韓少功;小說;風格
作者簡介:沈龍輝(1982.8-),男,江西樟樹人,江西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1
一、民族文化的“尋根”
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后,以韓少功、阿城、張承志、馮驥才、李杭等作家反對一味地模仿西方現實主義創作風格,主張文學創作應該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并加以深刻剖析。這種文化上的尋根,既有著社會根源,也折射出當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機和精神“空洞”。
文學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著深刻的淵源,因此,文學是有根的,這在韓少功《文學的根》文章中有所體現。根深則枝繁葉茂,根無則變得民族虛無主義,缺少文化內涵和養分。即使處在國家動蕩不安的時代,文學也應該植根于民族精神和傳統優秀文化之中。以韓少功為代表的尋根文學作家來說,面對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飛速發展和各種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他們是沒有心理準備的。如韓少功曾經嘗試遠離城市,過起來不問世事的“隱居”生活,在后來的《山南水北》筆下,賞月、養雞、種葡萄,全都是一種藝術化的享受,他常常在不經意間,將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做著對比。農村能看到月亮,而城里則藏在無數路燈和各種噪音之中,人人向往的詩意生活在作家的筆下頻頻顯現。然而現實當中的作者又是非常矛盾的,中國現在正經歷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但精神文明、民間文化卻逐漸被專注于物質享受的人們所遺棄。表面上好像是文人文思枯竭而想通過隱居鄉村來獲得生活感觸,實際上是傳統文化正在離民眾越來越遠,韓少功是一種對于民族文化的邊緣化而感到困惑和迷茫。
在尋根文學探索中,韓少功對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積淀顯然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尤其對于他熟悉的楚文化有著無比的鐘愛。在作品《爸爸爸》中通過描寫一個原始部落雞頭寨的歷史變遷,展示了一種封閉、凝滯、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態。在他的作品中展現了文人強烈的憂患意識,批判了民族的劣根性。用寓言、夸張等藝術手法,用韓少功細膩而傳神的文筆使人們感受到楚文化中的神秘浪漫色彩和光怪陸離的地域文化。作為《爸爸爸》姊妹篇的中篇小說《女女女》,小說主要刻畫幺姑深受東方禮教馴良、本分的傳統婦女,同時又是一個非理性、性格扭曲、人格異常的女性形象,顯現了我國傳統文化面臨來自現代文明的沖擊正走向沒落和發展困惑。不難看出,韓少功的文學作品一直致力于從湘楚民間文化中尋找民族文化的“根”。他認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學亦是如此,從而重新塑造民族精神,試圖解決當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機和精神“空洞”的困境。
二、創作精神和創作態度的“尋根”
文學創作是一種特殊而又復雜的精神勞動,是作家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通過一定的寫作技巧來創作出為人民喜愛的文學作品。尋根文學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由一批青年作家倡導,努力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重塑民族文化內核,吸收和借鑒了大量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風格,這無疑對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也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起了一定的助推作用。盡管如此,尋根文學受到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及日本川端康成小說的影響,不少作家對文化的概念理解過于狹隘和偏激,甚至文學出現政治化傾向,缺乏對現代生活的深刻體驗,執著于挖掘非常態的、僅僅抓住民間某些生活所見所聞或民風民俗大肆進行渲染,而忽視了對文化民族性的深層剖析。因此,尋根文學這種流派還沒有成熟就早早地衰微沒落。盡管曾經受到許多青年作家青睞的尋根文學已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但韓少功對于民族文化和植根于民族歷史文化的創作精神一直在“尋根,拓展尋根文學的創作空間,這其實也是人們一直以來寄予文學的厚望。
從八十年代中期韓少功《文學的根》開始,他就一直在堅守著尋根寫作,這一時期主要的作品有《爸爸爸》、《女女女》、《歸去來》等。九十年代后,他繼續堅持尋根文學創作的新手法,文學上開始傾向現實主義和本土化風格,創作出了一批風格新穎、思想深刻的小說,如《馬橋詞典》等。在進入21世紀后,他又融合中西方創作藝術,推出一種新筆記體小說,達到了文學創作的游刃有余之境。 韓少功是時刻關注這社會的變革和民眾對于文學的新期待,他總是在不同時期孜孜不倦地探索新文體、新文化,對社會人生進行文人特有的質疑與思考,促使他在文學表現手法上銳意進取,是一位具有現代啟蒙思想又兼有人文素養的作家。
三、結束語
作為少數仍在堅守尋根文學的韓少功,始終將精神文化的尋根成為自己創作的主要方向,把民族語言當做民族文化精髓的一種載體,將自己小說的尋根定位在了精神領域的拷問與追求,這種把創作精神作為不斷前進的動力,必然促使韓少功在文學創作的尋根道路上愈走愈遠。
參考文獻:
[1]張曉燕.論韓少功尋根小說的楚文化底蘊[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6).
[2]陳放.韓少功尋根小說中對民族文化的反思[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