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璇
摘 要:小學低年級語文的有效教學,關鍵是師生共同參與,在教學活動中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又有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達到師生共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從而讓學生學好語文,熱愛語文,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根據新課程理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踐:重視預習指導,加快課堂節奏;聚焦師生參與,提升課堂維度;基于課后練習,鞏固課堂實效。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有效教學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的發展已進入了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是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論述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對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所幫助。
一、重視預習指導,加快課堂節奏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學生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每一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可以說,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的知識,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做預先了解,求疑和思考的真正求知。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做到更好地預習呢?我覺得“五步讀書預習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標段”,即讓學生預習一篇課文前,先讓學生用筆在課文每個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序號。
“二畫圈”,即學生在完成“標段”后,對照課后生字表中需要“學會”的生字,在課文中用“O”畫出,由于在課文中需“會寫”的生字和需“會認”的生字無明顯標志,這樣用“O”一畫就使學生明確了哪是要求“學會”的,哪是要求“會認”的。
“三質疑”,就是指學生在完成上面畫法之后,再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不明白的地方在旁邊畫“?”。
“四抄句”,就是指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些好詞佳句往往會使學生“一見鐘情”,這種詞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詞句可能對學生的思想有觸動,能給以啟迪;有的使遣詞造句恰到好處給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幫助自己正確、快速的理解課文等。
“五簽字”,這個不用說就是在學生還未能養成習慣時需要家長的督促,等學生真正能自覺做到時,此條就可以刪除。
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中,我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預習效果:本課共有5個自然段;在文中圈出“尤、其、區、巨、它、安、塊、站”等生字;提出自己3個不懂的問題,如“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海”中的雙引號的作用是什么;抄寫自己喜歡的3個句子,如“每當太陽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只金光閃閃的雄雞”等。
二、聚焦師生參與,提升課堂維度
1.圖文結合
文字是抽象的,而圖畫是形象的。現行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課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插圖緊扣課文內容,色彩鮮艷、生動有趣,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極易引起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插圖作為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等能力。
比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學習伙伴的提示是: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呢?這個問題就是引導學生對畫面內容進行再加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種葫蘆人的表情、動作,學生們圍繞著“吃驚、不明白”給出了畫中人物的內心解讀。一幅靜態的插圖,有了內心語言的補充,人物形象便豐滿起來,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內心。
2.讀演結合
讀演結合即表演性朗讀。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基本的訓練,而分角色表演恰是教師和學生喜愛的朗讀方法之一,它具有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的優點。如《坐井觀天》一課中青蛙和小鳥對話是訓練的重點:青蛙好奇地問:“你從哪兒來呀?”小鳥誠懇地回答:“我從天上來,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青蛙則盲目無知地說:“朋友,別說大話了!……”怎樣才能更好的朗讀這些語句呢?我先讓一小組的學生認識和分析青蛙和小鳥的性格特點:青蛙是自以為是、盲目無知的;那么我們朗讀時就應該讀出它的自以為是、盲目無知;小鳥則是溫和、誠懇、通情達理的,朗讀時就應讀出溫和與誠懇的語氣。在我的指導下,他們把這一對話表演得惟妙惟肖,為其他同學正確地做好了示范。這樣的表演性朗讀為了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學生在朗讀中學到了知識,感受朗讀的樂趣,從中表現了自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3.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也就是“隨文練筆”。旨在通過練筆活動促進言語形式與寫作方法的遷移,加深對課文內容與思想意蘊的理解,從而達到以讀引寫、以寫促讀的效果。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處于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強,我們可利用這個特點,精心選擇易于模仿和擴充的課文片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寫話訓練。
例如《看雪》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可引導學生憑借文字,借助畫面,展開想象,想一想小伙伴們快樂玩耍的情景,說一說他們堆的雪人是什么樣的,又是怎樣打雪仗的,在雪地上還會玩些什么,并把它寫下來。如此,既補充了課文的內容,又增強了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了他們的寫話水平。
三、基于課后練習,鞏固課堂實效
朱家瓏說:“課后習題點明了應掌握的基礎,或提示了理解課文的思路,或體現了教學訓練的重點,或滲透了教法和學法。是學生掌握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以及能力訓練的載體。”研讀課后習題,落實課程標準,將更加有效地促進語文課堂的教與學。
(1)重視書寫,提高水平。低年級語文的課后第一題都是“我會寫”,強調書寫工整、規范、美觀。
(2)加大朗讀,強化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亙古不變的讀書方法。低年級語文課本的課后練習,均把讀書放在了首位。針對不同課文的特點,提出不同的讀書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等。由此可見,課前課后都一定要注重讀書訓練。
(3)重復練習,夯實兩基。低年級語文的課后第三題往往都是“我會讀”、“我會寫”、“想想說說”、“讀讀抄抄”、“讀讀比比”、“看看寫寫”、“讀讀寫寫”和“看看說說”等。但每一個題卻都代表一個類型的題,因此低年級語文教師必須學會充分利用課后習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可能更好地鞏固語文課堂的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語文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