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琴
摘 要:高中階段,生物學習進入一個深化時期,開始關注生物的產生、生存和發展,深入認識到生物知識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不能僅僅為了考試傳授知識,應該用更長遠的目光來對待生物這一學科。但是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旨在針對一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問題;策略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人們的社會生活,與其他科學的研究發展都有密切的聯系,在高中階段就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在生物學科學習中的自主探究、開拓創新的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學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營造開放、互動的教學氛圍,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科學合理的使用多媒體技術,并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尋找到高中生物教學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模式延續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
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有很大的興趣和高度的敏感性,而且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局限于基礎知識的傳授,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例如遺傳學中關于基因的內容,就需要學生發動抽象思維的能力。如果僅僅局限于知識的記憶,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壓制,喪失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精神,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就會僵化,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也不利于教學的效果呈現。
(二)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實驗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體會所學知識,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高考這一大背景下,實驗性教學幾乎被忽略了,學生只是從書本上了解一些演示性實驗,自己的動手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這并不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
(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
生物學知識本來是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但是現在的學生不管是細致觀察生活的能力還是運用知識于生活中的能力都嚴重不足,比如關于遺傳疾病的學習,有多少學生能夠聯系到現實生活中?對于生物學的意義,對于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存在著多少問題,需要怎么保護大自然,這些問題又有多少學生去思考?很多時候,學生對生物這一學科的學習只局限于拿一個理想的分數,“高分低能”就是這樣產生的。
以上提出的問題雖然不能說覆蓋全部,但是卻是高中生物教學中普遍存在、亟待解決、教師又容易忽略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多是關于學生長遠發展的,雖然不是很難根除的問題,但是卻是最根本的問題,只要教師真正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個性發展、素質培養等角度出發,就會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本人將在下文中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一些解決辦法。
二、解決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策略
(一)教師在教學中多設置情境,讓學生融入進去,更好地發散思維
特定的情境設置會激發學生內心學習的愿望和興趣,會讓學生有自主探究的強烈愿望,身臨其境也就不能置身事外了,這樣學生就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比如,在遺傳規律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情境“一對雙眼皮的夫妻,生了一個單眼皮的兒子,父親聽說孩子的眼皮是遺傳父母的,但是父母都是雙眼皮,怎么會生出單眼皮的孩子呢?父親就懷疑這個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那么,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親生的呢?學生就會帶著這個疑問,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課堂當中,教師這時只需要把生物學上的遺傳學的知識教給大家,帶著大家一起來當一次“法官”,看看這個孩子是不是親生的。這樣的情境設置好了,學生就會發散思維,主動探究,看看遺傳學知識還表現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可能就會主動發現一些有趣的生物遺傳學現象,發現一些遺傳疾病的真正原因。學生以此不僅獲得書本上的知識,還能發散思維,探求到一些更有趣的知識。
(二)教師要多多引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
很多知識都是抽象晦澀難懂的,然而實驗卻能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生動的感性知識。通過實驗,把抽象知識和實驗現象聯系起來,增加更多的探索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不僅能提高知識的掌握效率,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了解關于酶的活性的實驗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別用加酶的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清洗帶污漬的布料,觀察一下洗滌效果,這樣學生會更深刻地理解課堂所學的知識。而且實驗也可以進一步進行,學生可以試驗一下,不同溫度的水,冷水、溫水、熱水對酶活性的影響,這種探索性的實驗,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繼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經常把生物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進行教學
生物學與我們人類的生存、發展是息息相關的,與我們人類的生活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而生物學科的很多術語乍一聽很陌生,感覺與生活離得很遠,平時生活中也不會稱呼術語名稱,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生活。比如生物學中的“蛋白質”“氨基酸”等等這些術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與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相聯系,學生也會覺得原來生物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是知識。
再比如,學習完遺傳學的知識,了解到一些遺傳疾病以后,可以讓學生聯系社會多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避免一些疾病的遺傳,對于一些傳染病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更好地避免,這些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的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這樣培養的就不僅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好學生,更是有社會責任感、有探索精神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
總之,在具體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要進行改善,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培養一批又一批全面發展的優秀學子。當然想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也要加強自身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開拓創新,主動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方式,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有效地利用到實踐中去,逐漸地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生物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