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玲
新課程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是師生雙向反饋的教學相長過程。教師在教的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只有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才能落實和體現,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取決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如何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下面我就結合我的實踐,談談我的認識。
一、尊重學生
教師必須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以平等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真心實意地和學生平等相處,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地聽取學生的觀點和意見,暫緩評判,鼓勵為主,注意發現學生觀點的合理部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課堂中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要試圖讓每位學生都感覺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員,課堂有我才精彩;要讓那些遇到學習困難的學生知道:老師和同學不會就此笑話我,我也會成功;要讓那些行為上有小過失的學生意識到:只要我及時努力地改正,老師和同學就會原諒我,接受我??傊屨n堂更安全、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讓每個學生都更自信。這時的學生,就會自覺加入到課堂中來,確保學生全員參與。
二、精心打造教學模塊
1.注重課前準備工作,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基礎。那么,如何減少學生的學習失敗,使他們永葆求知的興趣呢?課前準備工作尤為重要。
首先,備教材。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選取與學生的已有經驗相聯系,并以他們能接受的方式進行展現。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知識活起來!要把已獲得的知識變成掌握新知識的手段,變成思維的工具。
其次,備學生。適宜的難度最有利于興趣的培養,過難或過易的知識材料都很難激發起興趣。要對本班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就可以以此來確定本堂課所教內容的組織形式和基本程度,使其適應大多數學生。
最后,集體備課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所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們組內教師通常在上課之前,交流一下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教學流程,互相提醒上課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相互討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好方法,在教學時少走了不少彎路。
2.精心設計導入環節
上課的開始是學生的心從課外要進入但還沒有進入課堂境界的時間,這段如果利用好就會讓學生較快回到課堂。我們通過設置一些問題情境,就可能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創造性學習,把學生的學習動機、知識基礎、思維活動激活,凝聚起來,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當然設計問題情境要從兩點出發,學生的生活和學生的實際,學生生活學生樂于接受,學生實際學生能夠接受。
(1)以模擬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負擔。數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互相作用下完成的,知識往往是通過情感作用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內化,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和創新的催化劑。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數學教學內容的內在美,創設情趣,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2)以生活情境導入,增強生活數學意識
數學的每個概念、每個規律、每個關系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捕捉到數學的影子。因此教學中必須把情境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貼近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學起來自然、親切、真實,也就容易激發興趣,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3)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樹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將靜態的結論還原成動態的生成過程,引導學生在探究性活動中,像科學家一樣參與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教師充當一名組織者,提供探究材料,提出學習要求;充當一名引導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導學生朝著有意義的方向去做;充當一名合作者,教師成為學生中的一個,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只有在寬松愉悅,合作探究的環境中才能迸出智慧的火花。
(4)分層設計練習環節,使學生不偏離課堂
“數學可以學會新知識,在解決難題后,有一種成就感?!薄皵祵W題目解不出時,就會厭煩、反感,而解出時就會喜歡數學”等結論充分顯示,成就感的融入是我們數學教學有效與否的關鍵,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另一項工作是:將成就感融入教學活動中,分層練習,讓每個孩子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學生練習時,讓能獨立完成的學生盡量完成,不能獨立完成的,就說出困難在哪里,能夠解答幾步,就解答幾步。教師再通過巡視幫助困難的學生,讓他們也感受到成功。此外,還可以在班中開展“一幫一,一對一”的活動,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課余輔導學習水平中下等的學生,并經常檢查他們的輔導效果。這樣一來,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又培養了他們團結互助的精神,全體參與的意識正逐漸形成。
當然,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實踐,是教學改革的新嘗試,它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過程。而學生參與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個過程的,是長期努力的結果,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就能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能力。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