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
【摘 要】采用心理咨詢方法對一例戀愛受挫的大學生進行干預。經過5次咨詢干預,幫助其走出心理危機。
【關鍵詞】失戀問題 心理危機 干預 抑郁 焦慮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108-02
一、一般資料
李某,女,19歲,專科大一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良好,父母為中學教師,家教嚴格。小學成績優秀,長期擔任班干部,中學離家住校,逆反期長,無心學習,性格偏執,無家族精神病史。心理測試結果如下:
SCL-90各因子得分:軀體化2.6,強迫癥狀1.8,人際敏感2.8,抑郁3.0,焦慮2.9,敵對1.4,恐怖1.8,偏執2.5,精神病性1.4,其他1.6;總分178;陽性項目數72個,抑郁、焦慮、人際敏感等因子分數明顯高于常模。
二、來訪者主訴
男朋友因異地提出分手,感到突如其來難以接受,十分痛苦。分手一周情緒低落,時常一個人默默地流淚,難以控制地回憶起兩人在一起的時光,越是提醒自己不去想過去的景象卻越是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她自述說:分手一周以來自己都睡不著,睡著也容易醒過來,不自覺落淚的時候感覺到窒息,難過得不想吃東西,心情不好,上課不想去,控制不住地想聯系他和他鬧,不停地各種猜測;我覺得沒有人理會我的痛苦,同學不關心更不會安慰我,認為我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以前還認為和同學相比之下自己有優越感,現在覺得這些想法都是錯的,自尊心很受傷。
三、心理危機的評估與診斷
(一)心理危機評估。心理危機主要表現為短期應激的生物性紊亂、情緒性失調、影響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受損。咨詢師主要運用開放式會談、觀察或簡便心理測驗對個體軀體癥狀、情緒狀態、認知和行為四個方面進行評估,確認求助者符合心理危機的具體特征,主要表現為:
1.生理方面:沖擊期的難以抑制的情緒失控;心理危機全程伴隨著持續的生物功能紊亂如失眠易醒、惡夢驚嚇、食欲不振等。
2.情緒方面:情緒失控,痛苦、悲傷的感受。無法解脫這些負性情緒體驗帶來的抑郁、焦慮、無助絕望感和自尊心受傷。
3.認知方面:難以置信,不接受現實;思維回閃;自我價值受損。
4.行為方面:生活作息無規律;社會功能無法維持,人際關系緊張等。
(二)鑒別診斷。具體如下:
1.與精神病相鑒別。按區分病與非病三原則,該生“知情意”統一,有自知力,主動求助,沒有感知覺異常、邏輯思維混亂、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排除精神病。
2.與神經癥相鑒別。根據許又新關于診斷神經癥標準:失戀情緒困擾一周,評1分;有意識求助他人的幫助擺脫痛苦,評2分;社會功能受到輕微損害,學習略受影響,評1分,總分4分,故該生心理沖突屬于常形,排除神經癥。
3.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該生失戀一周,情緒困擾沒有持續2個月以上,情緒反應的內容無泛化,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四、干預過程
本案例以貝爾金提出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為理論依據,針對心理危機過程的沖擊期、防御期、成長期分別對應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和心理轉換模式三種具體干預模式。每個模式有其具體的側重點和實施內容。
(一)第一次干預。求助者在失戀的第八天,主動尋求咨詢師幫助,咨詢師了解情況后首先采用平衡模式進行干預,幫助個體重新獲得危機前的平衡。
1.主要策略。給予無條件的支持、安慰和鼓勵,幫助宣泄痛苦情緒;關鍵在于傾聽,多溝通,了解主要問題。
2.家庭作業:睡前運用放松法平復身心。
3.干預總結。(1)了解情況,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訪關系,確認其是因失戀導致心理危機,判斷其所處的心理危機階段,引導其學習放松技術,調節情緒。(2)自殺可能性評估:通過攝入性會談,確認到其自殺危險性比較低,但仍然需要持續關注。
(二)第二次干預。基于求助者的反饋,經過放松技術的運用,其身心應激癥狀得到有效控制,認知模式認為危機是由于事件和圍繞該事件境遇的錯誤思維而導致的,并非事件或境遇本身。那么通過改變思維方式,樹立理性的認識,強調面對現實的態度,個體就能獲得對自己生活中的危機控制。
1.主要策略。確認求助者在戀愛事件中的依戀特質,因為高焦慮傾向型依戀特質者通常采取逃避、防衛或停止任何信息進入應對負面刺激事件,并習慣消極歸因,咨詢師針對該應對方式歸納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幫助其調整認知以應對危機。
2.咨詢片斷。經過攝入性會談,了解其家庭和父母教養背景,得知其對父母親子依戀關系的冷漠,判斷其高焦慮傾向型的依戀特質
咨詢師:失戀之于你意味著什么?(咨詢師控制會談方向)
求助者:我覺得生活失去了重心,對感情沒了期待。到現在我還不敢相信他敢就這樣丟下我不管,我恨透了他的不信守諾言。我們之前那么好,怎么能說分手就分手!(傳遞了三個信息:第一,災難化;第二,否認現實;第三,絕對化。)
咨詢師:那照你這么說,你們現在分手是偶然,你們一直好好的在一起才是必然,對么?(用釋義的方法引導求助者思考自身)
求助者:我就是覺得我們既然之前在一起那么好,就不能因為距離而分開,所以我要一直纏著他、和他鬧,直到他跟我和好。
咨詢師:那你小時候有沒有過特別想要一樣東西,但是父母并不打算買給你的經驗?
求助者:恩?(對咨詢師突然間轉換話題感到遲疑),記得是有的,比如說漂亮的布娃娃……
咨詢師:那你用什么方式去要,最終得到了想要的布娃娃么?
求助者:我會大哭大鬧的去吵他們買,但我父母很嚴格,從小就不寵我,往往會被嚴厲喝止。
咨詢師:那就是了,就像小時候那樣,有些東西我們很想向父母索取,但是哭鬧不但無濟于事,甚至會為自己招來警告。那把你那套哭鬧的方式放到感情中,你去癡纏一個變心的男孩子,任性地乞求和好,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么?這也許會帶來像小時候的失落和苦果,無疑會讓你更加心痛、受傷。
求助者:(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段時間)你說的道理我聽懂了,可是,我還是放不下,我不能忍受我倆原本的愛情就這么結束了,我到底該怎么辦?(再次提起的絕對化的信念:愛情不該逝去)
咨詢師:首先,戀愛受挫總會有段適應的過程,但是你覺得兩個人永遠在一起不分開才是可以接受的結局,那總有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分手的情侶,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求助者:這難道是我想得太簡單了?
咨詢師:(點頭表示認可)對我們的戀愛有良好的期許是好事,但是我們不能保證結局都能如愿,生活有很多可能性,認為愛情只能有一種結局是絕對化和理想化的想法。
求助者:……(若有所思)
在咨詢師耐心的引導和不斷的面質下,求助者意識到了自己身上絕對化、災難化、逃避現實等不合理信念及因此導致的心理危機,并學習了正確看待問題的方式,答應配合咨詢師用理性的觀點去代替不合理觀念。
3.家庭作業。與不合理信念做辯論,用理性認識替代不合理的觀念。
4.干預總結。幫助求助者認識和矯正因失戀引發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失調,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著力于可以改變的因素,增強其危機應對能力。
(三)第三次干預。采用心理轉換模式進行干預,評價與危機有關的內部和外部困難,幫助求助者選擇替代行為、態度和獲得社會支持的方法,從而實現生活的自主控制。
1.主要策略。引導求助者探討關于調整自我、調整人際關系和調整積極的心態的話題,并和求助者為這段戀愛受挫的經歷總結出一個有利于她自我實現改變、自我成長的理由,激起求助者迫切改變現狀的愿望。
2.家庭作業。列出失戀對自己的啟示,經歷心理危機后的成長,調整心態的策略,以及列舉出自己可以信任、傾述的人。
3.干預總結。幫助求助者調整自我,重新定位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并通過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以重新建立生活的重心,調整心態,用建設性的視角看待失戀。求助者對于心理轉換模式指導下的一些操作性比較強的建議和啟發性的視角有比較好的反饋,有嘗試改變的意向。
(四)第四次干預。鞏固與意識化。與求助者探討調整自我、調整人際關系和調整積極的心態的話題的有效方法,走出封閉心理,建立人際關系,促進健康、規律的學習生活,進而實現心理危機的矛盾轉化與心智成長。
(五)第五次干預。對該生的改善以及進步給予鼓勵與肯定,再次心理測試確定該生心理危機干預成果,結束咨詢。
五、危機處理的效果評估及反思
(一)危機處理的效果評估。具體如下:
1.求助者的自我評估。能正確認識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抑郁、焦慮情緒明顯減輕,失眠癥狀有所改善;能夠正常從事學業和參加集體活動,愿意與人交流,發展健康的人際關系。
2.心理測試結果。SCL—90測查結果:總分142,抑郁1.8,焦慮1.6,人際敏感1.5,偏執1.8,其他各因子分也均小于2,量表測試結果前后對比如圖1。
(二)危機處理的反思。心理危機是個體在遇到了突發事件或面臨重大的挫折和困難,當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自己的資源和應激方式來解決時所出現的心理反應。適時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引導,能夠有效幫助求助者迅速做出恰當的反應,維持正常的生活日常,從而獲得經驗,實現自我的成長。因為,對于大部分的人來說,危機反應無論是在程度上或者是時間上,都不會帶來生活上永久的影響。他們需要時間去恢復對生活的信心,加上親友間的體諒和支持,就能夠逐步得到改善。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心理危機過程沖擊期、防御期和成長期的周期規律,立足于幫助求助者平穩渡過沖擊期,理性渡過防御期,最后有所體悟的經歷成長期,便能夠有效轉化心理危機,使其成為求助者的重要成長事件。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張日昇.咨詢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