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強
【摘 要】分析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的特色:知識結構系統性、方法教育學習多元化、探究能力培養多樣化、模塊章節模式穩定化。它在編排設計上既利于學生的學習,又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提出創新性地使用教材,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而且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 必修教材 特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098-02
高中教材的編寫不僅要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要求,還要符合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教育方針。教科書是課程的重要依托,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的依據。因此,在新課標提出之后,為了全面貫徹落實新課標倡導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有利于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地編寫了適合本地的教科書,如蘇教版、浙科版、河北版和中圖版,而用得最為普遍的是人教版教科書。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編寫除遵循共同的規律外,在編排設計上更加彰顯自己的特色。下面具體談談,以供參考。
一、知識結構系統化
從教學和知識結構上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模塊內容仍然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1)建構了合理規范的知識結構體系。每個模塊都圍繞一定的主線展開,其知識內容呈現的順序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組織。(2)彰顯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教學。沒有單純地描述和過多地羅列堆砌事實性知識,著重圍繞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和生命活動規律展開知識性內容。(3)內容處理得當。體現了內容的先進性與基礎性。對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與現代生物科學相一致,從高中階段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出發,教科書做了靈活變通的處理。(4)知識內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一般的以楷體字排印或以其他形式出現,理解的以宋體字排印,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體字排印。(5)注重構建知識的整體系統性。為了構建整體系統的知識,設置了知識鏈接欄目、旁欄,如學科交叉欄目,并在自我檢測欄目中設置了概念圖的題型。必修1模塊部分主要是在細胞水平、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對生命系統組成及生命活動規律進行基礎闡明;必修2模塊部分主要是在整個生物界及其生物多樣性上,對生命延續、發展及演變結構和原因進行闡明;必修3模塊主要是在生命系統穩態調節機制,使其結構功能與適應環境和諧與統一上進行闡述。3個必修模塊內容的知識之間聯系密切,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方法教育學習多元化
從科學方法教育方面上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注重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但也沒有淡化學科探究的方法。如分離細胞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標志重捕法等。必修1模塊中的科學方法有模型方法、提出假說、控制變量對比實驗法。側重觀察和實證的方法。必修2模塊中的科學方法有假說演繹法、類比推理。側重假說演繹的方法。必修3模塊中的科學方法有預實驗、調查法(樣方法等)、數學模型。側重系統分析的方法。教材中還有較多的生物科學史內容和經典案例,通過介紹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獲得科學方法等方面的啟示。教材在編排設計上注重思維能力的訓練,如抽象思維和發展思維相結合、形式邏輯思維與辯證邏輯思維相結合的訓練,以及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思維的訓練。注重對模型方法、數學方法、系統方法的介紹和運用。
三、探究能力培養多樣化
從培養科學探究能力上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有較大比例的科學探究內容,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必修1,2和3模塊共有13個一般實驗,分別是9個、3個和1個,主要是對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和用具、實驗步驟進行敘述,注重操作技能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必修1,2和3模塊共有11個探究實驗,分別是4個、2個和5個,主要訓練學生如何制訂探究方案、自主選擇探究方法,注重科學探究能力的全面培養與提高。必修1,2和3模塊共有4個模型建構,分別是1個、2個和1個。主要指導學生進行模型建構,注重領悟和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必修1,2和3模塊共有30個資料分析,分別是11個、7個和12個,主要訓練學生分析資料和搜集資料的能力,重點是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必修1,2和3模塊共有48個思考與討論,分別是14個、16個和18個。主要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重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必修1,2和3模塊共有14個技能訓練,分別是5個、5個和4個,主要是在探究過程的某一環節上創設情境,提出相關的問題,側重過程技能的訓練。必修2和3模塊共有11個調查和實踐,分別是7個和4個,主要是讓學生到自然界或社會中去進行調查,培養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必修教材中還有2個制作,為訓練學生制作能力提供較詳細的指導,讓學生根據指導動手制作,培養和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內容豐富多樣,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對方法進行領悟和運用。
四、模塊章節模式穩定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每章均由四個部分組成,即首頁、節內容、節后練習、本章小結和自我檢測。從教學設計上看,主要采用問題驅動和合作探究策略進行教學,以正文為主,按教科書編寫順序組織,在合理適當的時候引入旁欄思考。
章首頁由標題、引言、題圖和配詩(警句)組成,引人入勝,啟迪思考。節的內容一般由問題探討、正文主欄、旁欄、練習四個板塊組成。每節內容都是從“問題探討”欄目開始,相關的問題主要來自于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體驗,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體驗來敘述重要概念和過程。有些章節采用問題串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正文中有意安排本節聚焦(明確學習目標,提出本節要探討的問題)、旁欄思考題(目的是要對正文主欄內容深入理解,活躍思維,意在培養求異與發散思維)、相關信息(內容一般不要求記憶,主要是為了加深對正文主欄內容的理解而增設的)、知識鏈接(主要與不同章節相聯系,讓不同概念之間形成邏輯關系)、學科交叉想象空間(介紹生物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橫向聯系,以便綜合知識,促進知識網絡的形成,培養知識遷移和思維的能力)、技能訓練和批判性思維(訓練科學探究技能,相當于作業,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和批判思維能力)等六個內容,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和處理這些內容。練習由形式多樣的基礎題和拓展題組成。主要是為了鞏固基本知識,培養知識遷移和發散思維能力。
課外閱讀欄目。必修1,2和3模塊共有11篇《科學·技術·社會》,分別是1篇、3篇和7篇。主要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的互動,體現科學和技術的價值。必修1,2和3模塊各有1篇《科學家的故事》,共3篇,主要介紹科學家的研究過程、方法和成果,給學生予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啟迪。必修1,2和3模塊共有7篇《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分別是1篇、2篇和4篇,主要體現生物學與職業的聯系,用于提高學生人生規劃能力。必修1和2模塊共有4篇科學前沿,分別為3篇、1篇,主要介紹生物科學的前沿領域,拓展視野。必修1和3模塊各有1篇《科學史話》,共2篇,主要介紹科學領域發展的歷史,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
本章小結欄目。總結章節知識(基礎知識、重點、難點),形成知識體系框架,利于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總結、掌握和記憶。對這一欄目教學,要先引導后放手,并要讓學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做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而且還能促成學生養成善于總結的習慣。課堂總結應緊貼本節聚焦欄目上進行設計。
自我檢測欄目。其中,概念檢測題是用于訓練學生理解概念準確性和分析概念之間的邏輯聯系的檢測;知識遷移題的內容主要是來自新情境中的問題,特別是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問題;技能應用和思維拓展題是訓練科學探究能力和在本章內容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的能力,它需要進行更深入、更廣闊的思考,以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這一欄目主要是讓學生對本章知識做一個自我評價。題量較大,類型豐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取舍。
教材既是教與學的重要載體,又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學內容以有序、多樣和生動的形式呈現,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有利于學生學習。教材是學生發展的“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是師生交往的“橋梁”,它讓教與學的課堂保持時序、整體和系統地進行。總的來看,不同版本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都是由3個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只是在編排的設計上略有差異,均立足從微觀和宏觀水平上提高學生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理解學科教材,要先走進教材,再走出教材,要有較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創新性地使用教科書。讓教與學的課堂成為有思維的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