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應考查它的教學內容對不對。教學方法上的努力,是為了更有效地呈現教學內容,先進的理念首先關乎教學內容,首先要落實到“教什么”上。為此,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我們應依托學情,讀懂課堂的出發點;依據教材,讀熟課堂的知識點;依靠素養,讀透課堂的重難點,并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有效創生等方式,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掂量輕重、抉擇取舍,切切實實地還“學”于生。
【關鍵詞】音樂教學;學情;教材;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1-0048-03
【作者簡介】胡兢慧,江蘇省無錫市東湖塘中心小學(江蘇無錫,214196),一級教師,無錫市錫山區音樂學科帶頭人。
在音樂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非常重要,然而,音樂課堂“教什么”,卻讓有些教師迷茫,這主要表現為教教師喜歡的內容——“權威話語”淹沒“學生聲音”;教教材所有的內容——“照本宣科”弱化“梯度漸進”;教教參提供的內容——“文化知識”替代“音樂體驗”。一堂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教學方法的努力,是為了更有效地教授教學內容,先進的理念首先關乎教學內容,首先要落實到“教什么”上。為此,我們可以根據以下原則來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從而提升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更兒童的內容:依托學情,讀“懂”課堂的出發點
對于音樂這種在時間中展示自身內涵的藝術而言,如果聽者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話,就不可能進入音樂。基于這一認識,我們首先應努力把教學內容變得更有趣些。
1.音樂好玩——以兒童的天性分輕重。
對于知識,一百個學生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停留在表面,有的學生卻能到達深處,這時我們不妨在“好玩”上作點文章。教學蘇少版《音樂》四下《雷鳴電閃波爾卡》時,為了讓學生感受作品對“雷電”這一自然現象的音樂呈現方式,我把重點放在了“電閃雷鳴”的音效模擬上,在教學生哼唱主題旋律的基礎上,標識出音效模擬小節(如下),進行示范教學,動作為:輕輕敲擊桌子一拍一下,然后上舉擊掌一次,組織學生配樂進行多次實踐活動。
這種參與式的審美體驗,能讓學生在重復的音樂活動中不斷獲得對已有實踐性經驗的拓展、延伸,繼而生成一種更深層次的“新”的經驗。
2.音樂好美——就兒童的悟性定深淺。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內容之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他們接受音樂的熏陶,這就要激發他們的興趣并讓其保持注意力。如:教學蘇少版《音樂》四下《憶江南》時,我設計了“看江南——竹外桃花三兩枝;誦江南——千里鶯啼綠映紅;唱江南——兩個黃鸝鳴翠柳;舞江南——西湖歌舞幾時休;賞江南——萬紫千紅總是春”等五個板塊。整節課,“江南”的主題貫穿始終,內容的美在有效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同時,也讓他們自覺地參加各項學習活動,詩一般的語言、氛圍、音樂交融一體,學生們充分感受了江南的景和音樂的情。體驗、探究、想象、合作等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更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知了歌曲的情緒、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樂風格。學生置身于美的音樂情境中,加深了對音樂的認識力和理解力,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
3.音樂好聽——視兒童的耐性取多少。
如果說以兒童悟性快慢確定教學內容“質”的深淺,那么兒童耐性強弱則決定了教學內容“量”之多少。教學內容隱含在教材中,潛藏在一首首音樂作品里,從旋律高低的走向,節奏強弱的趨勢以及和聲、曲式變化的形態等各個角度,我們可以發掘出許多可供教學的內容。如:蘇少版《音樂》三上《木瓜恰恰恰》教學導入時,筆者用形式多樣的“聽”挑戰學生的欣賞耐性:第一遍,“聽+想”:靜聽音樂,感受、體會歌曲情境;第二遍,“聽+看”:學生觀察老師在音樂的何處加上了動作;第三遍,“聽+演”:聽音樂隨老師表演(扭胯、拍手等動作);第四遍,“聽+說”:在音樂“恰恰恰”處,合著節拍齊聲朗讀;第五遍,“聽+奏”:在音樂“恰恰恰”處用串鈴為歌曲伴奏;第六遍“聽+畫”:隨音樂畫旋律線,整體感知歌曲的起伏變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一點都不覺得無聊,他們情緒高漲,因為多種感覺經驗的相互溝通、聯結,最終將特定的音樂要素,物化為富有綺麗想象、具有互通表現力的可傾聽的藝術形式。
音樂課是愉悅身心的課程,如今的教材內容涉及的范圍較廣,可教可學之處很多,但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應該把最基本、最重要、對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最有用的知識挖掘出來,突出重點,集中火力,把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讓學生學得更輕松。
二、教更合適的內容:依托教材,讀“熟”課堂的知識點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知。”教學的技藝不在于事先確定好課堂上的一切細節,而在于巧妙地、不為學生所察覺地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修改。提升課堂教學品質,從教學內容出發,我們可以做以下幾點努力。
1.適時點撥——“顯性”內容誘發情感體驗。
美感產生于視覺與聽覺的結合,但聽覺美感比視覺美感更直接,更具滲透性。如:在蘇少版《音樂》六上《藍色的雅德朗》一課中,教師先出示一條旋律,請學生模唱。■ 3 3 3 2 ∣ 4 4 5 4 ∣3 - - - ‖問:旋律表現的是怎樣的大海?——通過解析音樂密碼(各音是級進的關系),學生得出結論:平靜的。教師追問:如果要變成起伏的?可以進行怎樣的變化呢?學生進行交流展示(嘗試用附點、切分等節奏變化來改變音樂形象),教師出示■ 5∣3 3 323 ∣4·4 5∣4 4 545 ∣4 3-5的旋律,請學生模唱。師:再次感受大海的變化?體會有沒有更美?課堂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大舞臺,教師為了讓學生對“雅德朗之美”產生共鳴,時放時收,逶迤曲折。師生間的交流時緩時急,時輕時重……靈動、適時地點撥,讓學生真正領悟到音符與音符間藝術組合的變化之美,感受到音樂不一般的“魅力”。
2.適度渲染——“隱性”內容激發情感經驗。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其傳播過程中,它的每個音符、每個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個段落都在散發一種可感的情緒導向,并直接影響或“侵襲”著聽者的心境。音樂的這一特性要求教師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部分具象化、清晰化、細節化、生活化。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共鳴,并樂于用各種形式(音樂性或非音樂性)來表達他所體驗到的情感。如:蘇少版《音樂》四下《西風的話》歌曲處理環節,教師把歌曲的整體基調定位為“親切自然,溫暖甜美”,并結合四個樂句的歌詞內容分別設計簡單而形象的疊詞定語,從而使情感更具可感性。音樂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豐富的,但需要與聽者的情感相融合,產生共鳴后才能真正發生效用。上述案例中,教師用美的語言,喚起了聽者潛伏的情緒反應,使音樂的情思與聽者的感觸產生碰撞和共鳴,真正獲得了“以情動人”的情感效應。
3.適當補充——“彈性”內容引發情感表達。
在欣賞音樂作品時,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不同,其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對音樂美的記憶、想象也會出現千差萬別。此時,教師要善于在學生面前打開通往音樂世界的窗口,引導學生在音樂活動時,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與表達。如:在蘇少版《音樂》四上《蕩秋千》歌曲教學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嘗試呈現一個首尾呼應、集體合作的《蕩秋千》意境,設計出“菜單式”的合作任務供學生進行選擇。過程中,有的學生選擇“云朵般的紗巾律動+LU的哼唱”表現云霧繚繞的寧靜山寨;有的用“蕩秋千嘍!蕩秋千嘍!”進行動情地呼喚;還有的用“嘎吱嘎吱”來表現秋千搖晃的聲音等等。彈性化的教學內容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了他們的個性特長。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為興趣而表演,為喜歡而努力,真正走進了自己心中希望的音樂世界。
一堂課,如果學生除了聽好、唱好歌曲以外,還收獲了其他與歌曲、與音樂甚至與人生相關的經驗和感悟,那么,音樂教學便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三、教更音樂的內容:依靠素養,讀“透”課堂的重難點
每一個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精妙所在,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與個性,因此,我們要把發掘的目光投射到作品“獨特的這一個”當中去,停留在那些最能凸顯音樂內核的價值上。
1.深思考——用“形真”的內容衍生智慧。
如何使“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內容變得實實在在,可以用心靈去觸摸、去感應、去理解呢?我們不妨嘗試讓學生“眼見為實”,美麗的圖畫是凝固的音樂,優美的樂曲是流動的畫面。音樂與繪畫有著不解的姻緣。教學中,我們應根據音樂的特征,靈活地進行“音畫轉換”。如:在感受蘇少版《音樂》二上《金蛇狂舞》的不同音樂旋律時,筆者就出示了黃、藍、綠三種不同的龍船讓學生直觀感知,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聽辨樂曲中的相同或相似旋律,把樂曲分成5個部分讓學生結合圖面展開想象,啟發學生把5幅畫面補充完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整地感悟了音樂。原本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美,通過旋律線條、節奏律動、結構勻稱等直觀呈現,相互交織,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2.深體驗——用“情切”的內容詮釋魅力。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音樂課應成為學生激情燃燒的天堂,情感棲居的溫床。其中,劉德昌老師就是用行動詮釋這一理念的領軍人物,曾執教的人音版《音樂》四上《山谷靜悄悄》一課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當時已年近五旬的劉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歌曲的情緒和內容,不怕被人說長道短,一會兒“娘娘腔”地手拿一條白紗巾和著音樂的節拍邊歌邊扭,讓學生感受山谷中云霧繚繞的情景,一會兒又像一只猴子似地跳上凳子模仿上躥下跳的山中野兔,夸張的神態和惟妙惟肖的動作不僅吸引了學生,也感染了聽課的老師們。音樂作為一門影響心靈的藝術,打動人心靈的東西是“情”。如此感性的內容表現與表達,讓師生在如歌的美麗中詩意地棲居,精神得到了升華、人格得到了提升。音樂課堂的美、美的音樂課堂,在這里共同融會交織成一首美的交響曲,讓學生們的整個心靈都被浸潤。
3.深探究——用“韻濃”的內容助力生長。
如果說生活是大舞臺,那么音樂作品就是那一幅幅劇照。音樂課堂里尤為重要的是對作品第一感知和直覺體驗,教師應引領學生去細細品嘗并留住“閱讀”時的感覺。教學蘇少版《音樂》三下《愉快的夢》時,有教師設計“夢境提示”,引導學生自主了解歌曲的感情基調,體會作曲者的創作意圖,進而發現詞與曲的規律,以品味音樂的魅力。如:(1)感受溫馨甜美的夢:教師輕聲哼唱旋律“53 53 5—— 64 64 6—‖”引導學生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夢,并指導學生用流暢的氣息,連貫的聲音輕輕哼唱。讓學生在這樣溫馨的情境中練聲,減少了枯燥感,也為學生更好地感知歌曲旋律做好了鋪墊。(2)改編歡快熱情的夢:教師啟發學生通過改變速度、節奏或添加變化音等,嘗試把溫馨甜美的夢變得歡快熱情。學生運用已有的音樂知識進行大膽實踐,內容的創新和歌唱的訓練又一次完美呈現。(3)展現愉快豐富的夢:教師把旋律改編成了6/8拍,引導學生邊哼唱邊思考用怎樣的演唱形式能把這個夢變得更加豐富?由此出示二聲部合唱,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與提升。教師通過三個不同的夢境將教學內容穿插其中,讓學生感知音樂要素對表達音樂情緒的重要作用,以旋律的變化幫助體驗不同的音樂情緒,同時對歌唱的聲音進行指導,在互助中促進了“教學相長”。
同一個教學內容,在同一時期,不同的教師設計的形式可以不同;同一個教學內容,在不同時期,同一個教師設計的方式也會不同。教學中,進行“適度”與“深度”的實踐追尋,是為了讓課堂更“精彩”,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
音樂教育家吳斌先生曾說:“要把教學內容中最有感染力的藝術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并確定其中最有表現力的音樂要素。”因此,重新定義“教什么”,對培養和豐富學生的音樂審美情感體驗意義重大!讓我們從學生的心理世界出發,為學生的學習成長需要掂量輕重、抉擇取舍,有為而有所不為,有取而有所不取,切切實實地還“學”于生。相信,從“方法預設”中抬起疲憊的雙眼,我們一定會在“內容預設”的道路上看到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