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穎 彭苗
2015年12月,出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其中包括“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計劃”,并承諾中國政府將提供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該計劃的實施。這為中非農業合作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對于多數以農業為國民經濟支柱的非洲國家而言,推動中非農業合作不僅有助于減貧和經濟持續增長,也是共同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舉措。本文基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以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興辦農場為切入點,對新形勢下如何加快推進中非農業合作進行探討,并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議。
一、中非投資合作興辦農場的發展及特點
中非農業合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從那時起,中國便開始推動農業高層交往與人員往來,重視農業技術交流與經貿合作,尤其是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后,中國加大力度促進與非洲的農業合作,并向非洲國家轉移了400多項技術。截至到2015年12月21日,中國農業部已與17個非洲國家和組織簽署了31份合作文件,在當地援建了22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超過1萬多名專家奉派到非洲支援農業發展和傳授經驗,同時也在中國幫助培訓非洲農業經濟技術管理人員。
(一)農場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中非農場合作的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并擴展到非洲越來越多的國家。1990年江蘇農墾與中墾集團在贊比亞建成中贊友誼農場,后又購買喜洋洋農場和中華農場;1994年中墾農場在非洲建立家庭農場,由最初投資130多萬美元的中小型農場發展成為目前資產總額543萬美元的大型農場;2000年中國農墾集團開始在坦桑尼亞經營農場,從2013年開始每年種植面積都會新增300公頃,現種植面積接近1400公頃;還有2011年中國湖北萬寶糧油公司在莫桑比克加扎省當地農場投資水稻種植項目近3億美元,滾動開發土地20000公頃;中國皖津公司在津巴布韋投資經營農場,從2011年的2個農場1800公頃土地發展成2015年的10個農場,占地面積達到1.2萬公頃。
(二)農場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中國為其在非洲國家興辦的合作農場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也有顯著成效。在肯尼亞,投資上百萬美元用于建設圓形噴灌設備,既節約當地水資源,又提高了農場的灌溉效率;在莫桑比克,通過引進農業機械,提高了播種、收割環節的機械化程度,同時還向當地農戶提供優質棉種、農藥化肥,提高了當地農戶的農業技術水平。在安哥拉,通過對土壤改良、播種密度對比試驗、施肥量和耕作農藝及田間管理技術綜合施用,實現了玉米單產600斤,大豆單產200斤;在貝寧,通過開墾荒地,研發適宜當地的棉花品種、修建10000立方米蓄水壩,并在棉田里安裝先進的滴管系統,還發明了“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灌溉與施肥,大幅提高了水和肥料的利用率,使得當年的棉花產量較當地平均產量提高了2倍,達到每公頃3噸。另外,在尼日利亞,將傳統農業與漁業相結合、引進稻田養魚技術,使糧食產量與魚產量翻番;在塞內加爾,選用當地常規水稻品種進行高產栽培配套技術示范,每公頃產量突破了10噸,為非洲的糧食增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農場合作日益深化
近10年來,中國對非洲的農業投資逐漸增加,農場合作方面的合作也日益深化,在種植業、養殖業和生物燃料等領域都展開了廣泛深入的合作。隨著中非農場合作的日益深化,建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推動農業加工業,農超對接進行全產業鏈投資合作已經成為中非雙方的共同選擇。2006年,中國政府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要在非洲建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向非洲派遣高級農業技術專家,幫助非洲發展農場,并把中國解決人口糧食問題的成功經驗傳播到非洲。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還為非洲很多國家的農業部門在水稻、園藝和畜牧等專業領域提供定期培訓的技術援助,例如,截至2015年10月,僅中莫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就已累計培訓農業技術人員1000余人;還有皖津公司在津巴布韋投資的溫亞利農場,成為非洲農戶學習、交流種植技術提供平臺。同時,江蘇省農墾公司還通過在津巴布韋投資建設經貿合作區,以農業種植業發展為基礎,不斷向養殖業、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產業延伸。
二、中非投資合作興辦農場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
非洲可耕地面積717.34平方公里,然而實際耕地面積只占總數的29.55%(2012年統計數據)。塞拉利昂土地利用率不超過10%,安哥拉、莫桑比克、馬里、埃塞俄比亞等國土地利用率不足20%,贊比亞有將近60%的適耕土地還在閑置中,幾內亞和烏干達土地利用率最高,也不足其總可耕地的60%。在一些地區,農戶實行土地輪作、休耕,有時候土地會被閑置兩三年。聯合國2002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贊比亞的60多萬農戶中,過半是小型農戶,這些農戶主要依靠家庭勞動力,使用人力驅動的勞動工具,機械化水平低,直接導致了非洲農業生產的土地利用率普遍的低下。中國企業在非洲興辦農場,盡管從中國引進了很多先進的農業機械,但當地落后的文化教育、低技術素質的勞動力,難以掌握農業機械的操作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導致大片土地無法耕作,制約了農場合作的發展。
(二)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
農業基礎設施是保證國家或地區農業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是農業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條件。興辦中非農業合作農場,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就是當地的農業基礎設施了。比如,非洲有60多條跨境河流,但只有5%的農村用地得到灌溉,并且這些灌溉面積主要集中在馬達加斯加和蘇丹兩個國家,區域分布極不平衡。道路交通狀況也極大地影響了非洲農業生產的發展,據非盟統計,交通運輸成本占非洲內陸國家總生產成本的20%到40%,高于發達國家平均10%的比例。在非洲,只有33%的農村人口能享受到鋪設好的道路。還有供電也是個難題,目前只有40%的非洲人用得上電,遠低于全球68%的平均值。非洲很多地方雖然耕地多,但水不通、電不通、路不通,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當地政府又無力投資,大大制約了中非合作農場的發展。
(三)農產品加工程度薄弱
農產品加工業是帶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環節,與國內農產品加工相比,中非農場的農產品加工環節仍比較薄弱,這也影響到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制約了中非農場合作規模的擴大。而中非農場的農產品加工技術裝備水平落后,也與農場當地工人的綜合素質較低有很大的關系,各種因素共同導致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倉儲與物流環節嚴重脫節,導致產后損失率極高,農業生產成本擴大。除了農業種植業外,養殖業的加工水平也很低。例如,佛得角領海本來有豐富的漁業養殖資源,但是由于其水產冷凍加工技術和設備比較落后,漁業產品大部分都無法加工,只能低價直接進入市場,由于產品的利潤和附加值都很低,不可避免地會使當地漁業資源遭到過渡捕撈或破壞。
(四)農場生產的“本地化”程度不高
由于中國從事農業的企業不熟悉國際化經營管理,也意識不到非洲國家與本國文化差異、生產差異及法律制度差異,因此在農場經營過程中,經常引起一些矛盾或糾紛。例如,非洲的一些國家大多規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如南非最低工資標準為150蘭特/月,約合人民幣1600元,但在中國國內種地的農民就沒有最低工資,所以中國農業企業就很難支付這種最低工資標準,從而引起勞工罷工或者訴訟。還有,非洲國家的員工如果要加班,必須征得員工同意,而加班在農業季節性生產中有時很難避免,中國企業在國內可以實行農業生產包干,在非洲不行,如何計算加班費也是麻煩事,所以,這也容易導致外界指責中國企業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違反當地勞工法規等等。
三、加快中非投資合作興辦農場的途徑
(一)加大中非農場基礎設施投資力度
盡管非洲的基礎設施一直都是投資重點,但總體上說非洲的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而完善的基礎設施是農場快速發展的基礎。例如,烏干達近年開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路、鐵路、電站、煉油廠、水電站、電力傳輸等,就為農場生產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促進了烏干達境內農場糧食實現穩步增長。
我們要在“一帶一路”戰略下,貫徹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會議上提出的“中非基礎設施合作計劃”,加大對非洲高鐵、高速公路、航空、電力以及其他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改善非洲農業生產環境,為建立現代化農場,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奠定基礎。
(二)發展中非農場現代化技術
農業現代化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中非農場只有發展現代化的農場才可以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優勢,獲取更大的收益。烏干達的果農學習了中國專家傳授的蘋果整枝與套袋技術,蘋果的優果率從60%上升到85%,產量翻番;在喀麥隆農場,中國帶去的水稻新品種“綠旱1號”將當地的平均畝產從67千克提高到437千克。
由此可見,將中國先進的適用技術應用于中非農場合作,把種子培育,灌溉技術,養殖技術等輸出到非洲,幫助當地農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農業技術合作取得的成果,如中國和荷蘭在畜牧業以及花卉種植技術方面的合作成果、歐洲先進的生態技術、中東國家的節水農業技術等轉移應用于中非農場,對提高非洲農業技術含量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當地農場的收入,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加快中非農場產品深加工發展
農產品本身價值低,適當加工農產品不僅提高其附加值,減少因農產品腐爛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而且提高銷量,創造就業崗位,創造價值。尼日利亞的氣候和耕地都非常適合番茄生產,年產量達180萬噸,但是由于儲存、運輸等環節存在問題,一半番茄都會爛掉。中國企業幫助尼日利亞在本地投資番茄醬加工廠后,通過對番茄進行進一步加工,日產番茄醬數萬噸,既提供了就業崗位,又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在非洲,農產品加工業普遍落后,農產品的價值損失很大,因而在農場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我們也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包括糧食、水果、油料、棉花、水產品都可以在有條件的農場進行試點,通過示范在推廣。
(四)拓展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發展
在非洲投資建設建立專業化農業產業園區,如絲業產業園、棉業產業園、蔬菜產業園、水產品養殖產業園等,在農業產業園區內,依托援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等平臺進行農業科研合作,既可以提升產業園區的現代農業技術水平,也可以吸收各國更多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目前,中國有的企業通過投資非洲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并在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和產能合作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實現對非洲農業投資全產業鏈“本地化”。不僅是農場員工本地化,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和市場營銷本地化,以及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本土化,全面提升非洲農業現代化水平。
中非雙方在農場合作中應繼續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努力推進貿易便利化,充分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發展銀行、中非基金和絲路基金,抓住“一帶一路”和中非全面合作的歷史機遇,把握中非農業合作趨勢,立足當地發展需要,創新農業合作模式,推動非洲農業發展轉型,使中非農場合作成為推動中非農業合作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肖衛東 ,杜志雄.家庭農場發展的荷蘭樣本:經營特征與政策實踐[J].中國農村經濟,2015(2):22-26.
[2]史曉英.中非發展農產品貿易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4(7):115-116.
[3]楊江,萬科,黃建新 .中國企業對非洲直接投資問題研究[J].企業經濟,2014(12):31-34.
[4]張慧宇.美日法三國家庭農場經驗[J].北京農業,2013(3):33-34.
[5]張迎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家庭農場發展的啟示[J].營銷界(農資與市場),2013(3):27-29.
[6]郎秀云.家庭農場:國際經驗與啟示-以法國、日本發展家庭農場為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0):36-41.
[7]徐會蘋.德國家庭農場發展對中國發展家庭農場的啟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4):70-73.
[8]衛志民.中國企業對非洲直接投資的現狀與風險化解[J].現代經濟探討,2014(10):57-61.
[9]中國西藏網:《學者:中非農業合作面臨難得發展機遇 有望迎來歷史性突破》,2015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