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摘 要: 在我國教育當中,語文教育始終在傳遞中華傳統美德的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育尤其重要,因為學生并沒有形成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從此階段開始逐步培養判斷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標準,這些能力都是從小學語文的教育當中漸漸鍛煉出來的。本文論述如今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利于學生人文性發展的問題及在課堂中培養人文性的表現。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人文性 教學方法
小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希望,當然在成長過程當中他們身上也會有時代發展的痕跡。近些年來國家在教育方面不斷改革和創新,力圖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民性和社會發展的新型教育方式。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厚重的歷史印跡,新課改不僅是為了與時俱進,而且是為了對傳統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繼承和發揚。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從多個方面體現出如今社會發展的需求。當然人文性的培養并非朝夕間可以完成的,畢竟人文性與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于生命的尊重和其個性發展多個方面有關。我結合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對這個問題進行具體論述。
一、小學語文教學缺乏人文性的表現
如今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們大多是短時期內無法從傳統教學當中解放出來,還是拘泥于對于基本知識的傳授。然而小學教育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礎,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需求。在有些課堂上我們能夠看到教師僅僅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停留在對于課文的熟讀上,對于其中所蘊含的深意卻不能做到精雕細琢。有些教師僅僅關注課文的表層,對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能深入挖掘。有些老師為了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課上把大而空洞的問題丟給學生,比如對于某一段或者是對于某句話的感受,然而此時學生還沒有培養完整的人文情懷,這些問題對他們來說僅僅是高深的空話而已。有些教師在聽取學生的回答時,一旦碰到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老師心中的標準答案,便會將學生生拉硬拽回來,這是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發展的。長此以往會扼殺學生發展創新的能力,以致一些學生的答案千篇一律,毫無新穎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體現人文性的表現
(一)培養探究性學習。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初步開發的階段,對于外界充滿好奇心,在語文課堂當中老師不僅應該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應該適當開發他們的研究性思維。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小學語文無非就是認認字、念念課文而已,這是大錯特錯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需要學生自主思考的問題,然后請同學們回答。在回答過程中教師不能夠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因為小學生有著無限的創造能力,他們此時的童真是能夠促進想象力發展延伸的。比如學完《敕勒歌》,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也可以用筆將其展現出來。
(二)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人所處的生長環境和性格都是不同的,在教育過程當中老師必須認識到不同學生的特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克服內心的恐懼和膽怯。有的學生比較喜歡古詩詞,老師就可以在課時內容完成后講講相關的知識或者是相類似的古詩。有的學生比較開朗也喜歡朗誦,老師可以安排他幫助相對而言內向的學生學習有感情地朗誦。小學生正處于智力待開發的階段,老師不必強求所有學生都有固定的語調和感想。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人文情懷滲透到其中,這樣能夠起到榜樣作用,也能夠促使學生團結互助全面發展。
(三)重視體驗和感悟。
人文情懷既是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適當的自主性,又是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應該始終體現教育的人文理念,這樣才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小學生對于正確和錯誤并沒有很明確的認識,尤其是在語文的學習當中有許多語句都是需要學生自我感受的。老師不必強求學生非得將對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因為語文當中有些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如果非要用文字表達的話則會名不符實,無法與學生內心真正的感受相等同。在小學語文中老師不必強求學生的書面表達多么與標準答案符合,因為在這一階段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心感悟和所獲得的心理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才有利于長期發展。
三、結語
本文首先論述了如今小學語文教學缺乏人文性的表現,其次從培養探究性學習、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及重視體驗和感悟等方面論述了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體現人文性的表現。然而宥于個人知識水平的限制并不能夠全面論述,僅希望能夠起到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杜秀紅.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8(10).
[2]孫建國.小學語文中兒童文學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導刊,2012(4).
[3]徐華琴.淺談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6(3).
[4]丁海東.兒童精神特質的人文解讀——文化二維論視野下的兒童精神[J].學前教育研究,2009(9).
[5]王麗娟.語文教育期待著人文精神的回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