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
預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自覺的預習意識,掌握一定的預習方法,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進而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一、教師要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
預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已獲得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導下,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要“運用自己的心力去嘗試了解”新的學習對象。這種自我求知的過程,就是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預習”這一環節抓得好,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要交給學生一定的預習方法,讓學生“會學”。
(一)問題或綱要式預習,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對于小學低段學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預習課文,教會學生怎樣預習,把重點、難點理出來,以問題或綱要的形式引導學生預習。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認真思考,進而抓住重點,解決問題,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對解決不了的問題,留待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就會豁然開朗。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和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分別設計了如下自學提綱引導學生預習。
一、《分數的初步認識》
1.什么是平均分?
2.什么樣的數是分數?分數該怎么讀、怎么寫?
3.分數有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名稱叫什么?
4.請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說說各個分數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5.在自學中還有哪些困惑?
二、《分數的意義》
1.分數是怎么產生的?請舉例說明。
2.用分數表示圖中指示的部分,并結合圖說說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
(1)這個分數表示把?搖?搖 ?搖?搖平均分成?搖?搖 ?搖?搖份,表示這樣的?搖?搖 ?搖?搖份。
(2)這個分數表示把?搖 ?搖?搖?搖平均分成?搖?搖 ?搖?搖份,表示這樣的?搖 ?搖?搖?搖份。
我的發現:?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3.什么是分數??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4.一個分數中的分母表示?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分子表示?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究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自己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組織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同時把課前的存疑集中在課堂研究討論,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極有益處。
(二)動手操作式預習,讓學生獲得基本教學活動經驗。
數學,是一門體驗的課程,許多內容必須親身體驗,才能更好地領會。因此,在預習時,除了閱讀教材外,動手操作也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好方法。例如,在五、六年級進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的特征教學之前,筆者不僅讓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這些立體圖形的實例和信息資料,還讓學生根據課本后面附頁提供的圖樣動手制作這些立體圖形,以便在課堂上交流,使學生獲得更直接的感性認識,并使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多次教學實踐證明,課前讓學生動手操作預習,可以提高圖形與幾何知識教學的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收集資料式預習,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為了擴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在預習時收集將要探究的內容的背景資料及收集與新知識相關的內容等。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之前的預習作業,筆者是這樣布置的:閱讀課外書報,摘錄含有百分數的句子,并注明摘自何處。“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摘自《社會》第五冊)……如此一來,讓學生在學百分數的意義之前就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而且調查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更重要的是為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提供了比書本上更令學生感興趣的實例,上課時以這樣的實例進行百分數意義的教學,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就會空前高漲,學習自然會更為高效。
三、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展示預習成果的平臺,促進樹立自覺預習的意識。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堂上就一定要給學生搭建展示預習成果的平臺,使學生有成就感,這對促進學生樹立自覺預習的意識很有幫助。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筆者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課前布置了預習,現在就來交流大家預習的情況。出示: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2.通過預習你還知道這些分數的哪些知識?
3.在預習中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
組織交流自學情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交流匯報,探究新知”環節,筆者讓學生圍繞以下兩方面進行交流和討論:①通過預習你還知道這些分數的哪些知識?②在預習中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在此過程中,學生知道的知識點筆者沒有再重復,而是把教學重點放在“解決學生在自學中感到困惑的問題”上,這一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了筆者不是一味地根據自己的預設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展示預習成果的平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整節課筆者為學生的活動提供較大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回憶、交流、實踐、想象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認識,進而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促進學生充分、和諧、自主和個性化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