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紅
課程標準指出,新一輪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轉變英語課程過于重視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與傳授傾向,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判斷性思維的能力;在進行聽、說、寫教學的同時,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筆者觀察近幾年的中考閱讀理解題,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命題既注重從語言學角度考查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又側重從心理學的角度檢測學生的學習策略、情感、態度等因素,而且較多地檢測學生對文章的隱含意義、邏輯結構的把握和對主旨大意的概括。閱讀理解在中考試卷中所占權重較大,考生應理解主旨和要義,理解文中具體信息,根據上下文推斷生詞的詞義,作出簡單判斷和推測,理解文章的基本結構,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因此對于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下面就筆者近年的教學的點點滴滴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問題背景
在傳統英語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講解和傳授語法與詞匯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生只是在這種幫助下理解文章的字面意義,沒有深入理解文章,挖掘語篇的深層含義,結果造成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筆者通過聽課調研,發現教師在閱讀課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師的教學用語比較貧乏,缺少啟發性和引導性。二是課堂師生互動少,缺少追問,不能深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三是教學方法單一,習慣性地把閱讀材料逐字逐句譯成中文。有的教師上閱讀課,總是習慣要求學生一段一段地朗讀,然后一句一句地翻譯成中文。這些問題沒有真正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能深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教學策略
(一)深度解讀文本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載體和抓手,解讀文本是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準確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首要前提。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逐步從文本進行簡單的文字信息處理,過渡到深層涵義的文學性解讀和文化性意義建構。從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進行遞進式的深度解讀,可為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的生成乃至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據。
(二)優化教學設計
1.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好壞是決定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靈魂,又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材,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設計教學目標。
2.巧妙設計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設計應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教師設計教學思路時要圍繞教學目標,導入(激活思維、引入單詞、進入主題)——理解文本信息(框架脈絡、細節信息、語言知識)——歸納提煉作者觀點——聯系實際,拓展思維。具體教學步驟如下:(1)閱讀前活動(Pre-reading activities):激活思維,導入主題。閱讀前活動是閱讀課的導入階段,教師應給學生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引導學生為閱讀中階段做準備,主要是激活學生大腦中相關背景知識,提高閱讀興趣。教師通常通過文章標題、圖片、圖表、錄像片段或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引導學生猜測閱讀材料所含的內容。(2)閱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activity):開展閱讀活動,理解文本。閱讀中活動是驗證前一階段的預測,獲取詳細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課文結構、大意,學習生詞、短語等語言現象。教師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進行閱讀活動。教師可設計一些判斷正誤題練習,讓學生邊聽錄音邊閱讀課文,進而理解文中一些細節的內容。還可通過設計表格或提一些有關課文的問題,讓學生把握文章細節信息,加深理解本篇文章。(3)閱讀后活動(Post-reading activities):鞏固教學,提高能力。閱讀后活動的主要任務是對課文中語言形式的掌握和運用,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使他們將閱讀材料的內容與他們已有知識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輸出。教師可設計一些合理的練習檢測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常采取的方法有:a.復述課文(Retell)。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課文內容復述出來,為降低難度,教師可把關鍵詞或主要信息寫在黑板上。b.討論(Discuss)。學生就課文相關內容進行討論。這既能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c.角色扮演(Role play)。學生可把課文內容改編成短劇表演。d.對話(Dialogue)。學生以兩人小組活動的形式,根據課文內容一問一答,這樣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能訓練口語。e.填空(Fill in blanks)。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改寫,然后設置空格讓學生補全,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及對重點詞、短語的掌握。
3.運用語篇分析,樹立語篇意識。語篇分析自問世以來,已受到語言學界的極大關注。語篇分析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能夠結合語境、篇章結構、體裁等因素,逐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的涵義。語篇教學以語篇分析為方法,對語言材料的思想內容,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與連貫進行分析,使學生在語篇基礎上掌握全文,從而提高理解能力。語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意圖,使學生具有通覽全篇的能力,即語篇能力。
三、結語
閱讀課的教學設計要緊緊圍繞英語課程標準,根據教學目標,閱讀材料的內容、題材、體裁等體現任務型英語教學的特點,從語法分析到語篇分析,整個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巧妙運用閱讀策略和技巧,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