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穎
摘 要: 在幼兒園里,幼兒和老師的互動除了保育和教育工作外,幼兒的告狀行為是幼兒與教師互動最頻繁的事,是幼兒向老師傳達信息的重要渠道。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的這一行為和更有效科學地幫助教師處理幼兒的告狀,研究者對3-6周歲的小中大班進行觀察研究,記錄告狀行為的案例并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年齡班級告狀行為的原因、目的、告狀時所用的方法、被告幼兒的反應及老師的應對方法的區別,通過對不同年齡班級幼兒的告狀行為分析嘗試提出更好的有針對性的策略,幫助教師針對不同年齡班級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方法。
關鍵詞: 3-6周歲幼兒 小中大班 告狀行為
幼兒產生告狀行為有三個要素:告狀方、被告方、作為仲裁者的老師,一般是告狀方受到被告方的某一方面侵犯,或者告狀方覺得被告方的某種行為與老師所說的規則、要求不符合而且自己沒法解決,向第三方仲裁者老師求解決的途徑。
一、小中大班告狀行為的區別
(一)幼兒告狀行為中產生原因差異及分析
根據在幼兒園收集到的數據及一些文獻資料,可以將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原因分為如下幾點:
1.原告受到欺負:典型的比如小明踢了小紅一腳,小紅就是受到小明的欺負,這里的原告與被告有明顯的強弱差別,是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欺壓。
2.被告方破壞規則:老師的口頭規矩和班級里幼兒園的園規及幼兒在日常養成的大眾的習慣。老師口頭規矩和園規都相對明確,日常大眾習慣就比如右手拿筷子吃飯,如果小明發現小紅用左手拿筷子,則認為小紅沒按照規定做。
3.被告方與他人發生爭執:比如小明看見小紅和其他人打架,則小明會告訴老師小紅打架。
4.原告與被告發生爭執:這些爭執可以是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意見,也可以是在玩積木時認為分配不均的爭執,還可以是其他問題的爭執,這里的爭執以區別欺負是沒有明顯強弱優勢的兩方產生的。
(二)幼兒告狀行為中目的差異及分析
幼兒告狀的目的多種多樣,根據幼兒告狀行為產生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目的,以下為記錄下的目的,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尋求幫助:當告狀方受到欺負或者告狀方和被告方有爭執時尋求老師的幫助或仲裁。
舉報他人:當他人破壞規矩時,告狀方舉報破壞規矩的被告方。
說明情況:當被告方與第三方發生爭執時被告狀方看到,告狀方向老師說明情況。
表現自己: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勵的小紅花,告狀方會舉報一些表現不好的同學。
試探老師:告狀方沒有明確老師的要求,為了確定老師要求故意舉報被告方破壞了規矩。
(三)幼兒告狀行為中告狀方法的差異及分析
幼兒告狀行為中用了不同的方法達到告狀的目的,其方法為以下幾類:
表現弱勢:在受到侵害為了得到老師的幫助展現自己弱勢的一面。小紅在被小明搶走蠟筆時,以故意快要哭的樣子來向老師告狀。
解釋說理:在看到有人破壞規矩,為了舉報他人常用一些事實和規則說明被告方的無理。比如小紅說:小朋友不能吸煙,小明拿著筷子當煙在那抽。
消極評價:對被告方壞的評價表現自己,也可以通過壞的評價報復他人。比如小明說:小紅平時上課一直說話現在還不好好吃飯。
耐性等待:在沒有得到老師及時的反饋以后沒有反復告狀耐性等待。
反復告狀:通過多次告狀達到讓老師介入并加以處理的目的。
抱怨訴苦:告狀方通過抱怨訴苦表達不滿,比如小紅說:小明老是拉我頭發,拉得痛的。
(四)幼兒告狀行為中被告幼兒反應的差異及分析
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可以將被告幼兒的反應分為以下幾類:
接受改正:及時接受老師的要求,并在一定時間內沒再發生相同事件,也包括默認的接受。
不接受改正:沒有聽從老師的改正要求,仍然想繼續先前的行為。
極力反駁:對告狀方所說的進行反駁,否認自己的行為,但也沒有繼續先前的行為。
假裝接受:在老師對其作出要求時及時聽從老師要求,但在老師結束對其的談話后,又繼續先前的行為。
(五)教師應對策略及分析
經過教師的應對策略數據的記錄,大致可以把教師應對策略分為以下幾類:
耐心說教:了解事情經過后對有過錯一方進行教導,通過耐心的說理加以改正。
獎勵誘導:通過“好好表現就能拿小紅花”“我把獎狀發給表現好的”等獎勵措施使幼兒改正。
沒措施只默認知道了:可能老師忙的時候,或者老師沒有精力解決,或者其他導致教師沒有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恐嚇威脅:通過恐嚇,比如“待會留下來”“告訴你爸爸媽媽”等帶有威脅的手段迫使幼兒改正行為。
直接懲罰:沒有了解事情直接對被告狀方進行懲罰,以罰站、不能游戲、不能畫畫等懲罰,是指記住教訓。
小班老師對幼兒告狀行為應對策略由高到低為:恐嚇威脅、獎勵誘導、懲罰、沒措施默認知道、耐心說教。小班老師主要應對策略為恐嚇威脅和獎勵誘導。
中班老師對幼兒告狀行為應對策略由高到低為:恐嚇威脅、獎勵誘導、沒措施默認知道、懲罰、耐心說教。中班老師主要應對策略為恐嚇威脅和獎勵誘導。
大班老師對幼兒告狀行為應對策略由高到低為:獎勵誘導、恐嚇威脅、沒采取措施默認知道、懲罰、耐心說教。大班老師主要應對策略為獎勵誘導和恐嚇威脅。
二、對3-6周歲幼兒告狀行為研究總結
(一)對告狀原因、目的、方法、被告方的反應的總結
3-6周歲幼兒受到欺負為原因的告狀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的次數慢慢減少,與被告發生爭執這類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次數也在減少,表現出來的處理爭執能力隨年齡增長能力在增強。破壞規矩這類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次數在增多,隨著年齡增長對規則的重視程度減少。不同年齡班級告狀行為的主要原因也不同。
3-6周歲幼兒告狀行為隨著年齡增長以尋求幫助為目的的告狀行為在減少,表現出來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輕易向外界求助的能力在增強。隨著年齡增長以表現自己為目的的告狀行為卻在增加,幼兒的表現欲望隨年齡增長在增加,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的欲望在增強。不同年齡段的主要目的是不一樣的。
3-6周歲幼兒告狀行為中用的方法以抱怨訴苦的方法隨著年齡增長在減少,解釋說理的方法也隨著年齡增長在減少,表現出為隨著年齡增長幼兒慢慢不再抱怨也不運用規矩和道理來解決問題。不同年齡班級告狀中所用的主要方法都不同。
3-6周歲幼兒告狀行為中被告方的反應隨著年齡增長被告幼兒接受改正的在減少,表現為被告幼兒年齡越大對老師的權威開始挑戰。不同年齡班級被告幼兒的主要反應都不同。
(二)對教師應對策略的總結
教師應對幼兒告狀行為主要以恐嚇威脅的方式處理,并通過獎勵誘導的方式使幼兒服從教師的處理結果,教師很少通過耐心說教的方式讓幼兒明白自己行為存在的問題,大多都以消極的方式以恐嚇威脅以懲罰達到解決沖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晶波.幼兒告狀行為分析[J].幼兒教育,1999.
[2]趙亞.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特點及原因探析[N].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報,2007,03.
[3]左倚嘉.幼兒告狀行為的案例探析[N].延安職業學院報,2010,08(4).
[4]王蕾,呂曉捷.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及措施[J].山東教育,2006.
[5]王春艷.對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J].山東教育,2002.
[6]趙尚松.幼兒告狀行為分析[J].心靈世界,2004.
[7]鄭名.4-5歲幼兒告狀行為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5.
[8]顧燕萍.談幼兒告狀行為與疏導[N].寧波教育學院報,2010.
[9]劉昕.淺談幼兒園中幼兒告狀現象[J].科教文匯,2007.
[10]吳玲.理性面對幼兒告狀行為[J].現代幼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