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張昊
【摘要】隨著世界的發展進步,教育事業也有了巨大的進步,小學數學學科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方法也應不斷實現突破。小學數學這一基礎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等,常見的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思想方法、歸納思想方法、符號化的思想方法、組合思想等等。本篇文章就主要對小學數學這一學科教學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展開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思想方法
一、 引言
小學數學這一學科中用于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就是小學數學思想方法,它是人類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瑰寶,要想對此有深入的研究,首先要對小學數學這一學科的知識結構有深刻的認知。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我認知能力較弱,對數學學科的學習存在很多困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水平等。自17世紀以來,數學這一學科有了巨大的變化,數學思想方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突破,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小學數學中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數學這一學科長久的發展歷史中,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數學思想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他們無法全部接受數學思想方法,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應該滲透一些簡單的、基礎的思想方法,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有:
(一) 代數思想
在小學數學的一些代數運算中,直接解決問題比較難,這就需要學生把代數運算問題轉化為以往學過的、簡單的問題,這樣復雜問題簡單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能力。
例:雞和兔子同在一個籠子里,籠子里有70個頭,160只腳,請問雞多少只?兔子多少只?
這樣一道問題對小學生來說十分抽象,直接運算十分困難,那么數學老師就應該引領學生對已知量進行變形,首先分析一只雞有2只腳、已知兔子有4只腳,對這些已知成分的變形可以這樣,要求每只雞抬起一只腳,每只兔子抬起兩只腳,那么籠中就剩下70個頭和80只腳了,由于一只雞剩一只腳,那么雞的頭數和腳數是相同的,而兔子的頭數和腳數不一樣了,80只腳、70個頭,說明籠中有10只兔子,60只雞。
(二) 組合思想
組合其實就是指對研究的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并且保證不遺漏、不重復的基礎上得出最終正確結果。
例如放寒假的時候,媽媽帶小明去動物園,動物園的門票是20元,媽媽包里有三種面值的人民幣,分別是1元、5元、10元,請問小明可以有幾種組合方法買到動物園的門票。
對于這道題來說,學生應該理清思路,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排列組合思想,首先想一元面值的人民幣如何組合,20個一元、10個一元加2個5元、10個一元加1個10元;對五元面值的人民幣來說,可以4個5元、2個5元加1個十元;對于10元面值的人民幣來說,可以用2個10元的。這樣問題就能簡單明了的解決,學生也將因此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 變換思想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變化思想其實就是指從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的思想方法,它主要運用于解決方程問題、公式定律等價轉化中。
(四) 單位思想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將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單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只有掌握各種單位的概念,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還有利于學生進行各單位之間的轉換。
比如說在講解“升與毫升”這一章節內容時,老師提問學生你們知道1升水有多少嗎,并且將實現準備的帶有刻度的量杯拿出,讓學生量夠1升倒入一個小桶中。在這樣的一個實踐過程中,學生將真正體會到“升”這一單位的概念,并且培養單位思想有利于以后解決數學問題。
三、 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意義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是一種抽象的、概括性的方法,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潛藏著許多種數學思想,這些思想方法和教學內容是一體的,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挖掘隱藏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其從隱形轉換為有形的。由于小學學生接受能力有限,老師無需將所有思想傳授給學生,只需要滲透一種或幾種基本的思想。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老師首先要將數學思想融入自己思想中。
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促進小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記憶;幫助學生把握問題的本質;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總結
總的說來,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需要老師掌握教材中隱藏的思想方法,注重在教學中的傳授,并且不斷加深學生對數學思想的認識,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更好地記憶和掌握小學數學知識、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且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的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參考文獻】
[1] 楊建文.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的滲透\[J\].關愛明天,2015(8).
[2] 王芳.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和方法滲透策略\[J\].關愛明天,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