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陳亮
【摘要】怎樣的課是一節好課?大家的觀點不一。我認為好課不求完美,但求有亮點:可以是精巧的引入,可以是深刻的探究,也可以是富有創意的習題設計,還可以是令人回味無窮的教學拓展……。本文結合親身經歷的一次教研活動,通過剖析教學中的亮點,分享不同教學帶給我們的精彩。
【關鍵詞】探究建構提升
近日有幸參加了市優課的展示活動,全程觀摩了13節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聆聽了專家們高屋建瓴、深入淺出的觀點報告,獲益匪淺!這是一次數學的盛宴,細品其中的每節課,感動于教學的精彩。有專家在評課中說道:“怎樣的課是一節好課?你不要奢求把每個細節都做成亮點,一節課只要有一個亮點,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本文試從教學的三個不同維度,剖析教學亮點,一起分享教學帶給我們的精彩。
一、 深入的知識探究
這次活動中,林老師對重疊問題中“韋恩圖”的深度挖掘,讓學生親身經歷“韋恩圖”的形成過程,充分展現數學的內涵與魅力,給人印象深刻。
【精彩回放】
展示交流:
學生說理,交流。
4. 揭示韋恩圖并認識各部分名稱(利用課件呈現)
5. 算法探究
學生列式計算,并交流各種不同的算法,教師引導優化。
6. 驗證筆袋猜想。
如果共有7種、6種和4種文具,那么它們有重復嗎?能列式計算嗎?如果困難可以通過畫圖幫助理解。
交流算法,并用課件演示。
【賞析】
本環節教學的精彩得益于以下幾點:
(一) 用透素材,親歷“韋恩圖”的創造過程
本環節教學始終圍繞筆袋這一素材層層剝開,步步深入,讓學生經歷猜想、探究和驗證的過程,將一個素材用足、用透,多維度展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變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教師只在關鍵問題上進行點撥和引導,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比如問“有什么不足?你有什么建議?”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交流中,漸漸形成韋恩圖的清晰認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二) 數形結合,突破教學難點
“韋恩圖”對于學生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但是本課學生為何卻學得如此輕松?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直觀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多媒體直觀表示韋恩圖中各部分的含義,各種不同猜測的驗證,將直觀圖形與抽象算式有機結合,為什么要減去重復的?哪種情況有重復?哪些沒有重復等學習難點也迎刃而解。
二、 精巧的習題設計
曾老師執教的“對稱圖形”一課給人印象深刻,溫柔親切的語言,循循善誘的引導,一切都顯得那么輕松自然。品味整節課,我認為最“亮”的是習題設計,重點突出,層次清晰,注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
【精彩回放】
1. 判斷:哪些圖形是對稱圖形?(出示下列圖形和數字)
怎樣移動玩具車上的圖形,使它變成對稱圖形?
2. 下列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
先出示水平和垂直的兩條,接著出示斜著的,并利用課件動態對折驗證,條數不斷增加,也不斷驗證,最后讓學生感悟到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4. 畫已知圖形的另一半。
逐步從點、線和面幾個層次找它的對稱圖形。
畫一畫,再交流驗證。
5. 舉例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賞析】
本習題的設計精彩之極,令人回味無窮。我想之所以精彩,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一) 設計循序漸進,富有數學味
本習題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富有層次性。先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物體的對稱現象辨析,再到找較抽象圖形的對稱軸條數,數軸上的點的對稱,最后由點及線到面找圖形的軸對稱圖形,層析清晰,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習題安排上,極富數學味,如判斷8是不是對稱圖形,怎樣對折才是對稱的?圓有幾條對稱軸?數軸上的對稱等,這些設計十分精巧,可以說是細微之處顯真知。
(二) 操作與驗證相結合,發展空間觀念
在習題的解答上,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遇到較難的問題,讓學生動手驗證,自己設法解決,當遇到一些復雜問題時,教師利用媒體予以解決。比如圓到底有幾條對稱軸?玩具車上的正方形如何移?移多少就是對稱圖形了等等,當這些問題說不清,道不明時,學生一看便明白了。這樣操作與思考相結合,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三、 深度的思想提升
我們常說:簡單內容,不能簡單教學。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今天聽了葛老師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簡單內容,深入處理,呈現教學的精彩!本課最大亮點是將分數加減法與以前學習的整數、小數的加減法進行了溝通,凸顯都是相同計數單位相加。正因為教師的深度挖掘使原本單薄的內容變得厚實,教學也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景。
【精彩回放】
在教學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了回顧和溝通。
總結:計數單位相同時,可以將單位個數直接相加。
得出:同分母分數: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或相減)
引用華羅庚的話:求學問就是一個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的過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聯系之前的整數、小數的學習,這是一個由薄到厚的過程,不論是哪一種計算都歸結為相同計數單位才能相加減,這是一個厚到薄的過程。
【賞析】
葛老師執教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沒有停留在本課的教學,而是整合了前面已經學習的整數和小數加減法,并將算法做了提升。本課的精彩得益于以下兩點:
(一) 溝通聯系,凸顯算理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所以可以直接相加減,是因為它們的分數單位相同。與整數加減法學習中要相同數位對齊,小數計算中小數點對齊,歸根到底也是相同單位才能計算。葛老師對這些知識進行了整合,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抽象出本質都是相同計數單位相加,將這些原本孤立的計算方法做了溝通,使這些知識方法連成線,結成面。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識,使新知在舊知基礎上進一步建構。
(二) 算法提升,滲透思想
本課的精彩還在于葛老師對數學學習方法進行了提升,滲透數學思想。在課的結尾處引用數學家華羅庚的話:“數學學習是一個從薄都厚,再從厚到薄的過程”。從分數算法的學習,再聯系整數、小數的學習,這也就是從薄到厚的過程,從計數單位的角度來看,都是相同的計數單位才能相加減,這又是從厚到薄的過程,兩者的結合是多么的緊密,使抽象的數學算法進一步提升。
受篇幅所限,還有眾多的教學亮點未能呈現,此文僅是從幾個不同視角對部分優秀課進行剖析,期待這樣的觀課議課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人民教育編輯部.教學大道——寫給小學數學教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