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茂明
【關鍵詞】 小學語文;小練筆;說話;結構;詞句;
補白;創新;讀后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090—01
小練筆,顧名思義,就是小的動手練筆。課堂小練筆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隨機地學寫一些小片斷、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點。小練筆雖小,但認真挖掘文本資源,亦可開辟練筆大天地,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激發情感,練習說話
在課堂上,教師要撥動學生樂于表達的心弦,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把心中所想、心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傳統的閱讀教學過分強調意義的獲得,使得對話僅在認知層面上進行,難免枯燥與單調,無法與作者心靈之弦“和音”,更談不上對文本的深層開拓。因此,教師必須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在閱讀中引領學生討論、練筆,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如,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白衣戰士葉欣為了讓更多的人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對此可以讓學生寫下想對她說的話,激發學生對她的敬佩之情。
二、學習結構,當堂訓練
我們的課文中有許多富有特色的結構,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其中的段落結構寫片段。例如,《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第五小節第一句話是中心句,下文是講它怎么熱鬧的。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句話寫一段話,寫好、寫出特點,學生自己動手寫了,印象也就深刻多了。模仿是創作的先導。著名語文專家呂叔湘曾科學地總結出學習語文的一般過程,“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巧,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他把學習的過程歸結為“模仿→變化→創造”公式。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結構,從中體味到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達方法的真諦,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三、積累詞句,書寫生活
語文的學習,歸結到一點上就是習作,是否會習作是一個人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要想讓學生會寫作并愛上寫作,語文教師就應將寫作教學滲透在語文課堂中。課本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而在學生的習作中,我們很難見到學生運用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使這些優美詞句為自己的作文服務,在寫作時流露出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筆寫我心。
四、練習補白,加強練寫
許多文質兼美的文本都會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確定性,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典范,給讀者以盡可能多的想象空間。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課文的某些部分進行擴展,或給句子加修飾成分,或給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動描寫,或擴充情節。通過練寫,使學生學會如何感悟人物特性,如何通過神態、心理活動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人敘事能力大有幫助。
五、注重創新,感悟鑒賞
教材中,有些語段意蘊深刻,耐人尋味。教師此時不妨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大膽想象,去合理發展課文的情節,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和鑒賞人物性格特征。如,在教學《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時,要求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語句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教學時可這樣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中,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試著想象:如果嚴監生能夠說話,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媽、趙氏問話后,他會怎么回答?引導學生根據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的句子,去認真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把握人物性格,從而代替人物說話。這種在文意深刻處的創新寫,既讓學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又教會學生如何進行人物對話描寫。
六、學寫讀后感,重視閱讀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每一篇課文后都應該寫讀后感,或給作者、教師、文中的人物寫信,或模仿課文中的人物、作者給自己寫信。語文教學所選編的文章都是精選出來的,學生要多讀。葉圣陶在1940年發表的《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指出了寫作的“根” 在閱讀。他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課文教師要精講,學生要細品,這一做法,既能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又能讓學生愛上寫作,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