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偉蘭
摘 要:課程是落實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載體。以生為本,致力于校本電影課程的開發(fā)建設,把電影課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為學生打下“正向”文化底色。電影課已成為學生每周課程的最愛,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電影課;品德;整合;潤物無聲
課程是落實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載體,教育要持續(xù)有效一定得從課程開始。因此,我們致力于構建“真善美愛樂群”的綜合素養(yǎng)框架,為孩子打下“正向”的文化底色,開發(fā)建設豐富鮮活的課程,電影課基于此應運而生。
一、牽手名師,且思且行
2010年秋,在教學處胡曉玲老師的引薦下,我們有幸認識了18年專注電影課研究創(chuàng)始人雷禎孝教授,并邀請其親自給我們全校教師做電影課程講座。我們深感其對電影課的一往情深及對電影課程開發(fā)的熱忱。
雷教授提出“好電影是書、是飯、是藥”“不要讓學生看所有的電影,讓所有的學生看最好的電影”“我們沒有辦法把學生帶到全世界,但是電影課可以把全世界帶給學生”的觀點讓我們十分震撼,至今記憶猶新。我們對電影課的作用與價值有了新的認識,雷教授也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電影資源,這為開好電影課提供了有力的資源支撐,于是學校開始謀劃將它課程化,系統化,固定時間,與國家思想品德課程整合編進課表。
實際上,早在2015年建校之初,行知小學基于把培養(yǎng)具有“真善美愛”素質的完整的人作為最重要的辦學目標,就創(chuàng)造性地開設了電影課,但只是兩周一次,用每周一節(jié)的班隊課,老師反映一般的影片時長都超過四十分鐘,一節(jié)課根本看不完,受時間限制,電影育人的作用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后來調成每月一次。
二、以生為本,擇善固執(zhí)
時間過得真快,電影課以兩節(jié)連堂排進課表這種方式開設一年多了。老師們既歡喜也有疑慮:“思想品德課和電影課整合,這樣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會大量擠占,行嗎?”又到了期末。在一次行政例會上,教學處的李主任提出了下學期還是否開設電影課程的問題。
“是呀,而且這是專家團隊編制的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會場一時像炸開了鍋。
這時校長伸手示意大家安靜并告訴大家別著急,先去了解了解,特別要聽聽學生的聲音。
第二天,校長一來到學校就把我們召集去。
“昨天,你們提出來關于電影課開設與否的事,我看,不但要開而且要想辦法開好。”校長胸有成竹地說。接著,校長意猶未盡地跟我們談起她昨天下班路上發(fā)生的事。她說昨天下班路上碰到了這個學期剛轉來的一個學生,問那學生喜歡學校么?孩子不假思索地說喜歡,滿校長追問為什么呢?孩子興致勃勃地說:“因為我們行知小學有電影課。”滿校長聽到這里她說心里便有了答案。
最后我們滿校長叮囑:“工作大膽地開展,一切教育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本,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為目的。多傾聽學生的聲音,根據學生快樂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構建國家與校本共生的課程。”
其實,品德的形成是潤物無聲的過程。老師無須滔滔不絕。我們在選擇影片或范本時,一定要選擇經典的、優(yōu)秀的。通過觀影,觀他人的生活來思考,建設自己的生活。
校長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一切為了孩子心中更好的自己”的思想再次在我們心中劃過一條美麗的曲線。大家歡呼雀躍走出校長室,邁著輕盈的步子走向了行知的創(chuàng)造路。
下面一段經歷更堅定我要把電影課用心上好。記得那天下午是我第一次上這個班的電影課。課前我和班主任一起把電影下載好,在黑板上寫好電影名及觀影指引并把窗簾拉上,防止反光,安排前面兩排的和角落的孩子將椅子往后挪,讓每個孩子坐在最舒適的位置觀看。一切安排妥當了,我也搬張椅子坐在后面與孩子們一起看,看到有趣處也毫無顧忌地跟孩子們一起哈哈大笑,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小女孩湊過頭來悄悄地對我說:“老師您對我們真好!”突然聽到孩子這么直接質樸的表揚,內心暗喜,用手撫摸了一下孩子的腦袋,以示謝意。此時,孩子更是洋溢著一臉幸福,美滋滋地繼續(xù)著接下來的課程!孩子真誠質樸的一句讓我感動了好久,每每想起,內心總是歡喜不已。“老師,您對我們真好!”我想這不只是屬于我,也屬于天下所有愛學生、一切為學生著想的老師們。
在以后的課程中,我發(fā)現電影課真是魅力無限,每次上電影課,孩子們精神特別飽滿。預備鈴一響,就立刻進教室做好上課的準備,腰板坐得直直,眼睛亮亮的,或傾聽、或凝視、或思考……其實孩子是很單純的,你給他一分愛,他會給你十分愛。愛有了流動,教育也就變得簡單,像呼吸一樣自然。
三、用心深耕 靜待花開
時至今日,隨著研究的深入,電影課的開設日趨成熟,目前,已形成了1+1校本電影課程體系。
“電影課”納入校本課程管理,每周兩節(jié)電影課與思想品德課整合,周三下午進行。每周每個年級看什么電影,有專人負責統籌安排,觀影指引。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選題備課帶領學生觀影。學校建立了“電影課”校本資源庫,每間教室都成了“小小電影院”。
人類的家園是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孩子們提議圍繞這個主題來一場電影課之旅吧,活動便風風火火地開展起來。在學習討論到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這個主題時,教師采用課前讓孩子們分組行動,收集有關電影片段。制作小組的同學提前甄選整合編輯。學生通過觀影,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懂得如何保護環(huán)境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學校的老師還嘗試為電影配音,也為小小“配音員”們做出了榜樣。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海綿寶寶》《馬蘭花》《音樂之聲》《世界名人演講》等電影或視頻做配音,作品雖然稚嫩,但印記了師生們的快樂及成長。
如今學校,成立了電影課工作坊,舉辦電影配音比賽、電影課教學研討、電影海報制作比賽、優(yōu)秀電影推薦等已經成為學校每年的例行活動。開設電影課行動課程催生了行知劇社、微電影制作社等學生社團。德育處也設想編寫校本教材點滴創(chuàng)造系列叢書《電影世界》。
教育的作用就是培養(yǎng)人、改造人。簡單地說就是從不好變好,從好變得更好,具有感恩、責任、關懷、尊重、誠實、自律、自省、公平、正義等品質,即“真、善、美、愛、樂、群”。為此,我們學校以此提出了“造一個真善美愛的兒童世界”辦學目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們精選相關影片,組織學生觀看。小學階段是孩子優(yōu)秀品格和良好習慣形成的基礎時期。正如詩人惠特曼所言:“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開的紫丁香,那么它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雜亂的野草,那么它也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一部好電影的魅力是無窮的,通過觀看優(yōu)秀電影,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如,《佐賀的超級阿嬤》《風中的小米田》《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我們這一班》《和你在一起》《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主人公的誠實、善良、正義、有責任、彼此尊重關懷等品質化作了春色深處的縷縷陽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心田,“真、善、美、愛、樂、群”在每個孩子的心扉瑰麗而至。
經過多年的深耕,學校的電影課已成為孩子每周課程的最愛,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上起到了潤物無聲的作用,學生已經留下了行知烙印:陽光、朝氣、自信、有責任心、善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