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云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社會各界對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明顯提升,鑒于此種情況我國近年來不斷在進行教育改革,使廣大學生能夠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在此期間我國高中地理教學現狀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依然會暴露出些許問題。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簡要介紹了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高中地理教學問題的相關措施,以期能夠為我國高中地理教學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典型問題;對策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掌握高中地理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增加升學機率,也能在學習高中地理的過程中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其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另外,其在高中學科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高中地理難教難學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傳統高中地理教學理念和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和發展趨勢,因此如何解決高中地理教學問題,提升教學效率也是目前教育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方式單一
由于大多數地理教師依然會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導致了教學方式單一的現象,這對于當代學生的學習而言即為不利,如今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然而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高中教師認為高中是非常重要的時期,由教師全力主導課堂才是最佳的選擇。因此直到目前依然有很多高中地理教師采取單一的授課方式,然而此種方式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無法實現因材施教,對于后進生而言其更難以在此種學習氛圍下得到顯著提升,甚至會由于考試連連失利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1]。
2.地理知識銜接不足
眾所周知,學生在初中時期即會接觸到地理學科,然而其在學生初中時期的教學中往往得不到重視,從而導致了學生對于初中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明顯的差異,而高中地理知識的深度較之初中地理而言有很大的提升,很多學生難以依靠初中地理的知識基礎來掌握高中地理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雖然會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進行知識補充,然而卻難以引起學生的充分重視,而隨著地理知識的不斷深入,學生在各種考試中難以取得良好的成績,從而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積極性,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地理知識嚴重脫節。
3.重結論教學輕研究過程
不難發現我國各大高中在傳授地理知識時,往往會存在“填鴨式”教學的現象,即在對相關知識進行簡單介紹后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卻鮮少有教師會針對該結論做出解釋,或給學生足夠的提問機會,此種情況導致學生對相關知識了解過于淺顯,因此只能死記硬背相關結論,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4.教學目標的制定與課程標準脫節
由于我國近年來大范圍實施教育改革,使得我國教育在多個方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尤其在教學目標的制定環節中,教師為了能夠符合新課改要求,在地理教學中往往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忽略了課程標準,此情況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因此今后高中地理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盡量與課程標準聯系起來。
三、解決高中地理教學問題的相關措施
1.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
如今多媒體教學在我國教育中得到了充分普及,然而由于學校經費或教師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響,依然有很多學校缺乏足夠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排斥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此種情況的出現對于豐富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成績等方面均產生了不利影響。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我國應加大對教育機構的支持,豐富教育機構的教學設施,同時改變傳統教師的教學理念,使其能夠盡快掌握利用多媒體設施進行教學的能力,這對于當代學生以及教師而言均具有很好的教學意義[2]。
2.實現評價機制的多元化
對于高中時期的學生而言,其正處于青春期存在嚴重的叛逆心理,同時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因此在此階段教師應更加注重自身對學生的評價,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避免使用不良語氣和話語,盡量使用帶有激勵作用的話語,同時改善評價機制,不再單單依靠試卷來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狀態、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此種評價機制更符合我國新課改的要求[3]。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學科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十分重要,然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得高中學生地理成績得不到明顯提升,為學生升學造成了一定壓力,尤其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由學歷、經驗漸漸轉為全能型人才、創造型人才,通過學習高中地理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順應當代社會發展,對教學方式做出適當改變,以便于解決目前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紀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探微[J].課程教學研究,2014,02(11):51-54.
[2]肖貴娟.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探微[J].赤子(上中旬),2015,22(05):306.
[3]段愛瓊.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盲點探索——以粵版初中教材與人教版高中教材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2,02(1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