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明
【摘 要】近年來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但是在教學中尤其是鄉鎮中學的教學中,信息技術卻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主要有教學設備落后、教師專業技術不高、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領導不夠重視等,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益,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轉變教學觀念,正視信息技術;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再次,貼近實際生活,實現學以致用。希望筆者的觀點和看法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鄉鎮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對策分析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知識和技能、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面臨著既傳授知識又教授技能的教學任務。信息技術的教學雖然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教學歷史了,但是在一些鄉鎮中學里依然不盡如人意。下面我們將圍繞這一內容展開論述。
一、鄉鎮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1.教學設備落后
在眾多的學科中,信息技術是一門比較“費錢”的學科,一臺電腦大約需要3000元左右,一個教室如果將這些配備齊全了最少也需要幾十萬元,這些費用對于城市里的一些中學并沒有什么,但是對于鄉鎮中學來講這就是一個問題。大多數的鄉鎮中學資金周轉都很困難,有的為了節約成本,所以在置辦一些教學設備上就比較消極,甚至不去購買。這樣一來,最受限制的就是計算機設備了,很多學校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無錢購買,還有的學校一直在沿用舊式的計算機,這樣的教學硬件設備直接制約了計算機的教學水平的提高。
2.教師專業技術不高
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導性地位,所以教師的一些行為或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計算機的教學。在鄉鎮中學里,有的教師比較懈怠,對于計算機這樣的學科根本不夠重視,所以在上課之前他們也只是較敷衍地備課,這樣在上課時就會很難掌控整個教學課堂,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益。
3.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鄉鎮中學的學生,學習計算機的時間是不一致的,有的在小學里就已經學習了,但也有的學生上的小學并未開設計算機這門課程。所以到了中學就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當老師從頭講授新知識,那些學過的學生就感覺很無趣,于是在上課時他們根本不聽教師的講授。而對于那些沒學過的學生,他們又感覺到很難接受這門新的知識。還有一部分學生,他們雖然很喜歡計算機,但卻是與學習無關的,一上課他們就想著怎么玩游戲,所以在鄉鎮中學里教授計算機真是很費力,由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較差,這也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4.領導不夠重視
在鄉鎮中學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教學一直是處于邊緣化的教學地位,一般來講每個班級一周就2節計算機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教學現狀,是因為領導的不夠重視。初中階段有中考這把標尺“橫”在各學科間,所以不管是家長,學校領導,還是老師和學生,大家都重視中考要考的那些學科,而對于計算機的關注就少了,因此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教學地位越來越低了,長此以往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益也就差了。
二、鄉鎮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對策分析
1.轉變教學觀念,正視信息技術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和素質教育思想的推行,鄉鎮中學對信息技術的觀念和看法已經有了一定的轉變,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部領導進而學校領導以及任課教師還是對計算機信息技術存在偏見。真正的素質教育并不是把文化課學習好了就是勝利,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正視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地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和新技術、新思想關系極大的學科,它在初中階段開設,有其特別重大的意義。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上課時,我們的教師一定注意問題的質量,少問“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低級問題,如果在一堂課中設計的問題比較實用,這一課就是十分有效的。例如,當我們講授完和Word有關的知識以后,再講PPT的時候就可以用遷移教學內容來設計問題。比如,如何在PPT中新建一個空白的頁面,如何在PPT中插入圖片,如何在PPT中插入文本框等。這些內容都在Word中學過,到了學習PPT時我們只要將問題拋給學生即可,讓學生帶著問題親自走進探索的天地,這樣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益。
3.貼近實際生活,實現學以致用
計算機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尤其是數據的統計在中學階段及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要。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到這一內容的重要性,在講解這一內容時筆者常常為學生展示許多數據,并要求學生用最原始的方法進行求和、求平均值、排序的計算,當學生計算完以后,筆者再用EXCEL為學生們演示一遍,學生們就能在比較中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這樣他們就會深刻地感受到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作用。由此,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們就會接納計算機了,從而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嚴小滿,陳鎮等.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年03期.
[2]何占雄.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