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云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新媒體逐漸成為媒體行業的一個新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媒體的全球變革。新媒體技術的快速、持續發展,使得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不但推動了科技水平的提升,而且也為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很大的驅動力。這使得新媒體技術對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更好的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近段時期以來,不管是國內學術領域,還是國外學術領域,都加大了對思政教育話語的研究。因此,本文將對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新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新媒體語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概述
我國的思政教育話語研究從時間來說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就研究成果來看,我國的思政教育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我國的思政教育話語研究者已從工具性的視角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定義為思政教育的中介或載體,是思政教育活動主體所承載的具有教育目的作用的話語。同時,除了肩負這一特殊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社會思潮的形成和發展。但在進行效果判定時,社會生活中話語的實際使用狀況是思政教育話語的重要依賴因素,既教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話語的好壞情況。
二、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的基本原則
1.引導原則
新媒體環境下,思想證實工作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優勢作用開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向客體傳授知識,思想政治教育更為關鍵的是對教育客體進行意志的重塑。因而,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取決于教育的實際目的,這就決定了思政教育必須充分遵循引導的原則。而引導原則的掌握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中是非常關鍵的,是思政教育成敗的關鍵決定因素。
2.主體間性原則
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間性原則在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是一個必須遵守的規范性原則,主要體現為:是教育工作中相關問題和基本矛盾處理的規范,是實踐過程的指導。
2.“人本”原則
思政教育的主體是人,人在教育中不但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實施的主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應堅持“人本”原則,要注重人的主體地位,最關鍵的是要將人文關懷體現在思想教育的方方面面,新媒體背景下,時代的不斷進步決定了人文性是時代的必然造就,因此,必須充分注重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
三、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的舉措
1.理念創新是思政教育話語創新的先導
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所以思想證實話語創新工作必須注意創新理念。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理念是客觀性和概念的絕對統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認識的理念是思政教育話語創新的核心要素,因此,在思政教育話語創新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既要堅持實踐理念創新,也要重視理論理念創新。
2.內容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的核心
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順利的進行開展,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人是信念的存在載體,這是對信念的一種肯定,而信念又有學理信念和實用信念的區別,例如,共產黨黨員和思政教育工作人員必須崇尚“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和“德育教育”等,沒有信念和理想的人只是一個生物意義上的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本指導理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靈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必須堅持內容創新,堅持社會價值體系內容的拓展,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新才有意義。
3.話語轉化是關鍵
在話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話語轉化始終是文化發展和傳承的永恒話題。隨著思政教育的不斷進步,由傳統話語、精英話語、說事話語和文本話語組成的話語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使得這種話語格局收到了強烈的現實沖擊,大眾互動的話語轉換逐漸取代了以往的個體獨白話語轉換方式,因此,為了實現思政教育效能的有效提升,我們必須逐漸摒棄這種落后的思想觀念,逐漸推進思政教育話語的轉換。對于教育者而言,就是要積極的進行換位思考,主動放低姿態,在思政話語中融入更多的情感,讓教育客體充分感受來著教育主體的人文關懷,以推動受教育者更為深入、客觀的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話語,進而實現教育主客體思想共鳴的達成。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環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研究者來說,必須進一步進行信息的不斷獲取、積累相關理論知識,以推動思政教育話語理論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2]劉加勤.網絡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關系研究[J].林區教學,2011(05).
[3]王海峰.淺析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02).
[4]李伯聰.淺談信息技術革命影響國際政治的三個階段[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