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茹
先秦歷史散文不僅保存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量史料,還是我國敘事散文的源頭。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散文中的代表之作。中心人物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最終化解了鄭國的危機,充分表現了其膽、識、言諸方面的特點,歷來受到人們的好評。次要人物鄭伯、秦伯、晉侯,雖然著墨不多,卻也是有言有行有情,寥寥幾句,人物形象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顯示了作者精湛的人物描寫藝術。教學中我們如能適時啟發引導學生 ,會讓我們更好地去感受經典作品帶給我們的藝術魅力。
先來看看鄭伯,當秦、晉兩國氣勢洶洶地圍攻鄭國之時,鄭國可謂危矣,顯然,與秦、晉兩個大國抗爭,無疑是以卵擊石,而想辦法化解危機,應該是當務之急。所以當佚之狐推薦燭之武時,鄭伯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就在事情即將順利解決的時候,作者利用燭之武的牢騷“無能為也已”形成了一次波瀾,尷尬之中的鄭伯沒有放棄,而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至此,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勇于自責的君主形象躍然紙上,一般的教學中,師生能夠分析于此就不再挖掘了,我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們是不是還有別的理解,讓學生們想一想鄭伯和勾踐有什么共同之處,得出二人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的結論。同時引導學生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去化解,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重耳,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這樣一分析鄭伯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我趁勢引導學生看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啟發學生思考,最后,得出了作為國君,既要禮賢下士,從諫如流,還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后再重用人才的結論。
秦伯,他在這場危機中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戰與不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聽燭之武之言則和;拒燭之武之言則戰。我引導學生品味作者用的“說(悅)”、“盟”、“使”、“還”四個動詞,它們一是反襯燭之武勸說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決策之過程。雖然他先與晉圍鄭,后與鄭盟,但這并不是說明秦伯是一個無主見的君主,因為秦伯的決策,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當他認識到與晉圍鄭,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而秦不會獲取好處時,立即決定與鄭盟,形成了秦、鄭圍晉的有利形勢,而秦、晉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我們看到,作者筆下之秦伯,是一個善于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
最后來看晉侯。鄭國這場危機,就是由他發起的。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向外擴張,爭奪霸權,晉文公還忽悠秦伯一起攻鄭,其實是想讓秦伯看得見吃不著,但是偏偏中途殺出了個燭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變了決策,于是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弱小的敵人有了堅強的后盾,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飛,晉侯無疑成了最大失敗者。 這時,我讓學生讀最后一段,“子犯請擊之(秦)”,事情又起了波瀾,秦晉關系頓時緊張起來。我讓學生們討論一下晉文公,他為什么沒有采納子犯的意見擊秦軍呢?有的學生說因為重耳重義氣,講究仁義,“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我說,“不錯,這是原文,還有沒有擴展的?我們歷史上還學過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看看對你們有沒有啟發。”并大致講一下這個故事,說后來晉楚果然交戰,晉依照諾言退了90里。但名義上如此,實際上是誘敵深入的策略。
學生們一下明白了,說“我知道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冠冕之詞,根本原因是秦鄭已經聯盟,晉怕腹背受敵,所以講了一番大道理。
我及時肯定他們分析的好,看到了實質。不過不能說全是借口,還是有感恩的因素的,但不起主要作用。如果“擊之”,即使取勝,也會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從而喪失爭霸的實力與機會,何況勝算的把握并不是很大,結果只能是一敗再敗。所以晉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明智地拒絕了,避免了晉國遭受更大的失敗。既表現了一個君主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又顯示了成霸業者應有的隱忍不發的胸懷和隨機應變的謀略。
作者正是通過人物的言、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豐富了人物的形象,為我們展示了三個性格各異的君主形象,這些人物在作者漫不經心的信手涂鴉中,帶給我們的是視覺和心靈的雙重享受,作者獨有的功夫也使這些邊緣角色能夠在讀者的腦海中長存,同時,也讓我們再次感受了先秦文學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