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淑巧
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明確一個理念
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重點就是要規劃什么樣的課程。
明確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通過構建校本課程讓學校靈動起來,鮮活起來。讓學生的興趣發展和個性張揚的訴求得以實現,讓老師職業成就感和自我價值得以提升。
二、圍繞一個核心
我們把學生樂享作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核心。充分尊重在學生的興趣,了解學生的需求及課程取向。我們將學校現有課程的開設情況向學生做了介紹,并設計了如下問題:你想申報哪個課程?你還希望學校開設哪些課程?由學生自主報名,自愿參加。
三、成立一個團隊
學校為發揮課程研發團隊對課程建設的助推作用,成立了三級課程研發一個體系的團隊:學校課程組、教師團隊、學生。
四、打破一個傳統
校本課程統一安排在周五下午,上課的地點打破傳統的固定班級方式,采取走班與留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五、做實一輪培訓
課程的實施者與開發者是教師,只有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清楚了,課程建設才不會成為一紙空談。因此,教師的課程培訓一定要及時跟進做到位。
(1)認識課程:學校出臺基本的課程框架后,引領全體教師學習學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使教師對學校的課程體系的構建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了解課程:為強化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山東濰坊北海雙語學校高峰校長和廣文中學趙桂霞校長的課程建設報告,并組織骨干教師專程前往山東參觀學習,實地考察,了解他們的課程設置及實施情況。
(3)實踐課程:學校將《樂享課程》規劃向全校教師進行解讀,讓老師們明白學校整體的課程規劃,每個人應該做什么,又該怎樣做.
六、建立一個機制
學校以獎勵機制創設課程研發氛圍。
①提供課程基金。②發放活動經費。③納入績效考核。④評選星級課程。⑤獎勵課程團隊。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提供了更高遠的成長空間,也為教師搭建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同時助推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課程內容存在交叉和重復。部分課程的質量還有待提高。一開始,學校課程追求一個“繁榮”的狀態,但繁榮的表象下課程的總體質量有待提高。種種信息提醒我們:重新審視學校的校本課程建設,分析現象,查找原因,完善課程體系、升級課程策略。借助課程團隊的集體智慧,在總結的基礎上,對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進行了發展和提升。
(一)不斷發展的課程目標
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經歷了由“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升華過程;經歷了從單一的“知識性目標”到“三維目標”的過渡過程;經歷了“課程目標”服務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統整過程。
(二)不斷變革的課程結構
隨著課程目標的不斷發展,課程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著變革。文化路一小的課程結構最初包括“基礎型課程”、“發展型課程”和“自主型課程”。該課程結構在后來的課程體系完善和實施過程中逐漸顯露出其冗雜、交叉重復、定義界定不清晰等先天不足。于是該課程結構簡化調整為“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公共必修課程、自主選修課程)”兩類,新的課程結構雖然解決了門類清晰化的問題,但依然存在目標界定混亂的問題,經過進一步的發展,現在的課程結構為“基礎型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三)不斷完善的課程實施
基礎課程始終以《標準》為依據,不斷地深入研究標準,并實現了以《標準》為依據的《課程綱要》指導教學。而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實行了集中課時制。除了個別課程外,其他課程全部集中在每周五的下午兩節課進行活動——讓孩子們度過一個不背書包的下午。在不變的形式下,發生著內涵的變化——由“走班”與“留班”相結合發展成了校級課程“混合走班”,中高年級課程“平行走班”,低年級“留班”相結合,經完善后的課程實施在目標達成度和課程廣度上實現了質和量的提高。
(四)不斷合規的課程評價
本著“評價是為了得到更好的課程”的評價理念,從重評價知識技能改為重評價綜合素質;從教師單一評價改為學生、教師、同伴、家長多維評價;從評價學習效果改為評價課程質量。
校本課程的主要做法應為:
(1)學生選課。在進行課程規劃時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必修課人人必修,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報,學校根據選報情況結合實際再做出調整。為避免學生憑感性認識或盲目跟風報課,要求班主任指導學生理性報課,結合自身天賦、興趣特長、需求等自身情況來報,最終基本達到均衡。
(2)教師分課(資源)。在進行課程規劃時已經考慮到教師的興趣專長,所以教師分課順理成章,原則上必修課每班1名教師,選修課每門課1名負責教師,并為本課程的具體開發負責人。全校教師人人參與,另外挖掘周邊資源,從社區中挖掘能人異士到校指導。
(3)課程實施。全校校本課程都安排在下午課外活動時間進行,每周兩節。要求教師按規劃上課,課前有備課,課堂認真對待,課后要反思,課課講實效。
(4)過程管理。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領導小組,由教導處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管理,按照管理制度和要求,督促指導每門課程認真開展,并定期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