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剛
摘要: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永恒主題。要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入手。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呢?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有較好的思想素質,精深的專業知識,具備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教學理念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結合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興趣 教學方法
一、變換激趣方式,激發求知欲望
小學教師要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必須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開火車”“打電話”“猜謎語”“講故事”“編歌訣”等活動進行拼音教學。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學生對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難以區分,有時默寫聲母把整體認讀音節也默寫進去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設計了一套打電話找朋友的游戲節目讓學生表演,使學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戲活動中,由抽象到具體,分清了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
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夠強,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學生保持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學生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學習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兒童的這種心理特點,變換激趣方式,創造一種輕松愉快、和諧風趣的課堂氣氛,就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教學形式要“多樣化”
小學生好奇心理特別強,他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比較感興趣,但持續的時間卻并不長,注意力容易轉移。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程序時,要以“游戲、兒歌、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為載體,精心設計,把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巧妙的溶入其中,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發誘導,讓學生積極思維,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能。
在識字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形聲字特點的理解,可采用讓學生“做一做”、“畫一畫”的教學形式。如讓他們找出“請、情、清、青、睛”等字在形和讀音上的聯系,在學生找出這些字的部首都是“青”,再讓學生動手做生字卡片,一張是“青”,另外幾張上分別是不同的偏旁,小組合作用不同的偏旁與“青”組成不同的字,在學生合作接著和試讀的過程,加深了對生字的認識和對形聲字特點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知識的遷移和拓展練習,引導學生將這些字分別組一個詞語,并把所組的詞語串起來寫一段話,最后,按這段話的內容畫出一幅圖來。教學過程學生積極性很高,不僅落實了知識點,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而且啟發了學生思維。
三、教學內容要“生活”化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將應用于生活。能應用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面比較窄,好奇心又特別強,如果老師能將教學內容與興趣有意識的結合起來,不僅教會了學生知識,滿足了學生好奇心,而且還會讓學生覺得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他們內在的精神需求。
目前,小學低段的識字量是很大的,因為選材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字都能及時再出現,根據心理學遺忘的規律,儲存的住處長時間不在大腦中再現,印象不深的將會被遺忘。教師就要有意識的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現提供條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主動識字。利用物品的商標、招牌、標志 名稱等加深對生字的了解和鞏固。這樣,學生也有一種成功感,學習的主動性會增強,學習效果必然會好。
另外,教師可結合實際帶領學生觀察植物葉子和花的顏色,觀察小動物的外貌并了解其生活習性,觀察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如物體的影子,彩虹的形成,等等,不僅可增長學生見識,還可借這些機會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一堂語文自習課上,一名小女生懶得做練習冊上的那些機械重復的題目,只對造句和看圖作文感興趣。不知什么時候教師突然來到她身邊,并抽走了她的練習冊。霎時間,她惶恐不安,如臨大敵。然而,教師并沒有因為練習冊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發雷霆,卻對小女孩造的句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句子是這樣的:“花骨朵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傾聽春天。”教師看了以后,輕柔地朝小女孩一笑,夸贊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靈性啊!”隨后又問道:“為什么不說“傾聽春天的腳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獎,心頭一暖,膽大了起來,反駁道:“有時候春天來時是沒有腳步的,是披著綠紗乘著風來的。”教師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拍了拍她的頭,走上講臺,她的練習成為講造句題的范本。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學習熱情特別高漲,特別用功,成績一躍成為班級第一名。由此說明,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每個學生都愿意學有進步和獲得成功。
總之,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達到學好語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