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前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急性膿胸的治療及臨床特征。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3例急性膿胸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21例)與觀察組(22例)。對照組行單純閉式引流術進行治療,觀察組行胸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平均住院時間及胸管引流時間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急性膿胸患者行胸腔鏡術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臨床特征;引流術;胸腔鏡手術;臨床療效
膿胸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其并發癥的發病率及致死率較高[1]。膿胸沒有確切的特效治療方法,臨床通常采用手術進行治療,療效較為顯著,特別是多房包裹的纖維化膿期膿胸[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膿胸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治療及臨床特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膿胸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膿胸的臨床診斷標準,且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15~68歲,平均年齡(53.2±2.7)歲;左側9例,右側12例。觀察組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51.8±2.5)歲;左側8例,右側1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如臨床特點、影像學結果、實驗室檢查數據等[3]。在臨床確診患者為急性膿胸后,所有患者均靜脈注射廣譜抗生素,行超聲引導下胸腔穿刺,將胸腔積液抽出后采用實驗室檢查,根據細菌培養結果適當調整抗生素用法及用量。采用胸部CT進行檢查,對患者膿胸情況和肺部病變程度進行評估,對照組患者行單純胸腔閉式引流術,觀察組患者行胸腔鏡膿胸清除術。
給予所有患者全身麻醉及雙腔氣管插管單肺通氣。按照術前胸部CT掃描與超聲檢查的結果,選取對應的肋間部位作切口。在進入患者胸腔后,先將膿性積液、膿腔和分隔清除,后用剝離子及內鏡解剖裝置將壁層及臟層胸膜表明纖維板進行鈍性及銳性的細致分離,做到充分將肺尖至膈肌水平分離,充分復張患側肺。術后放置1~2根粗胸管于患側胸腔內以引流積液,并將所清除的纖維壞死組織及膿液送至實驗室進行細節培養和病理學檢查。同時復查胸片,觀察患者胸腔積液及患側肺復張情況。
1.3觀察指標 治愈: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血常規檢查在正常范圍內,胸片檢查肺膨脹正常,胸管未引出膿汁,引流液的菌培養呈陰性;顯效:患者的體溫、血常規檢查及胸片檢查等在7 d內已達到正常,胸管未膿汁;有效:患者的體溫、血常規檢查及胸片檢查等在14 d內恢復正常,胸管引出少量膿汁;無效:患者的各項指標無變化或病情加重。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來進行統計學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用率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細菌學結果比較 術中行膿液細菌培養,觀察組肺炎雙球菌5(22.7%)例,金黃色葡萄球菌7(31.8%)例,大腸桿菌3(13.6%)例,結核桿菌2(9.1%)例,溶血性鏈球菌2(9.1%)例,細菌培養陰性3(13.6%)例;對照組肺炎雙球菌4(19.0%)例,金黃色葡萄球菌6(28.6%)例,大腸桿菌2(9.5%)例,結核桿菌3(14.3%)例,溶血性鏈球菌1(4.8%)例,細菌培養陰性5(23.8%)例。兩組的細菌學結果比較,(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2.2臨床療效比較 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均未出現死亡病例。觀察組患者治愈10(45.5%)例,顯效6(27.3%)例,有效4(18.2%)例,無效2(9.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0.9%;對照組患者治愈6(28.6%)例,顯效4(19.0%)例,有效5(23.8%)例,無效6(28.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1.4%,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住院時間和胸管引流時間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8.5±8.2)d,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3.6±5.7)d,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胸管引流時間為(15.9±10.8)d,對照組胸管引流時間為(19.4±6.7)d,觀察組胸管引流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急性膿胸患者由于免疫能力下降,感染細菌種類復雜,且耐藥菌較多,導致常規治療的療程較長、醫療費用較高,且療效并不理想[4]。本研究現患者年齡普遍偏高,故認為高齡患者抵抗力較低,對于細菌的免疫能力下降,屬于感染急性膿胸的原因之一。同時,經細菌學檢查發現,急性膿胸患者所感染的細菌種類較多、復雜,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占大部分。細菌種類偏多可能為急性膿胸患者久治難愈、耐藥菌多、易復發的原因。
治療急性膿胸的關鍵為清除胸膜殘腔及將胸腔積液有效排出,但膿胸各分期之間無確定界限,屬于一個連續過 程[5]。采用胸腔鏡治療,可經微小創口進入患者胸膜腔內,并將黏稠的胸腔積液有效排出,后將膿腔內的粘連分隔有效分離,排除積膿,還可在直視下放置胸管與膿胸位置。結合以往的經驗和病例,采用胸腔鏡可將大部分包裹下膿胸有效排出,可適用于具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同時胸腔鏡可減輕手術創傷,減少對機體的侵襲,從而降低患者炎性細胞因子反應。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在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后,恢復良好,進一步表明胸腔鏡手術具有的重要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急性膿胸患者由于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易導致較高的死亡率。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經濟壓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楊帆,胡奕,戚維波,等.急性膿胸的治療及臨床特征分析[J].廣東醫學,2015,(3):425-429.
[2]陶義鵬,王永連,王婉玲,等.胸腔鏡治療急性膿胸的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1):889-890.
[3]彭錦蕓,肖建宏.電子氣管鏡代胸腔鏡聯合沖洗治療急性膿胸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3):518-519.
[4]潘和,王德偉,劉琪,等.小兒急性膿胸早期手術治療的體會[J].海南醫學,2010,21(5):83-84.
[5]王霞云,胡曉嵐.內科胸腔鏡治療急性膿胸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1,26(13):39-40.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