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要: 從社會的要求、學科的要求、師生的要求、學生發展的要求幾方面來看,"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符合人身發展規律的,可行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利益。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文實踐;課外閱讀;生活化;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73-02
1.課題提出的時代背景
1.1 二十一世紀是"創造教育"的世紀,這個世紀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了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的教育要求。因為學生最終將走上社會,走向生活,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樹立"大語文"教育觀,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絡式的培養和訓練"。
1.2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語文作為母語課程,應植根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密切語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拓寬學習和運用領域,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的學習資源,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1.3 語文的發展史告訴我們:語文從生命開始,與生活同行。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語文和語文學習,語文教學是人類生活的自然產物,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同時,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2.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
2.1 國外。國外對于"學校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提到:"生活,是我們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思維的主要源泉,是發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學校。"
2.2 國內。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形象生動地闡明了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與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3 《語文新課標》十分強調語文和生活的聯系:"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
3.課題實施目標
發展學生語言的同時,開發他們的思維,不斷豐富他們的語文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為將來工作、生活和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從而指導他們不但過好"現實生活",更要追求"可能生活"。
4.實驗內容、方法
4.1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全面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我們的"語文生活化"實驗,首先應做的就是讓燦爛的陽光照耀課堂,讓清新的空氣吹進教室,讓生命的活力還原學生,從而讓語文課生機勃發,生命璀璨。
其具體做法就是:要求語文教師認真探討教學文本,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把生活的內容納入課堂教學,利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模擬、創設現代生活的真實情境,縮短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真情對話,加強學生與文本閱讀的有機聯系。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如果結合他們自身的生活背景去進行語文教學,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在生活中演一演,有時還可以畫一畫。結合課文知識,讓學生自己動手描繪、美化生活。這樣,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封閉"的文本就會煥發出生命的光彩,在心靈深處孕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4.2 以“語文實踐活動課”為依托,全面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實施我們這個實驗課題的重要平臺。具體做法是:開展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課,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讓學生們在生活中感受、體驗、學習,加強語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山Y合適當的季節或具體的節日組織學生深入社會,接觸自然。如:春暖花開時節,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欣賞各種奇花異草,并借機體驗文本中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名篇;大雪紛飛時節,又可帶領孩子們到校園內或附近處欣賞雪景,借機體驗詩詞作家描寫"雪景、臘梅"的佳作。 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佳節時機,則可帶領孩子們參與"給親人掃墓"、"我學會包粽子啦"、"我和媽媽做月餅"、"登山賞秋"等有紀念意義的活動,借機學習文本中有關的篇章,設身處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形象地理解文本中運用的寫作方法及優美的詞語并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底蘊,并在合適的時機再現出來。
4.3 以“課外閱讀”為催化劑,深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實驗研究。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因此,"語文生活化"的實驗過程應極為重視學生的個體閱讀。具體做法是:
4.3.1 聯系學生的學校生活,使閱讀教學生活化。校園生活是閱讀的樂園,應該加強校本閱讀教材的開發。老師要精心打造班級環境,帶領孩子們開展多姿多彩的活動,讓班集體成為閱讀的樂園,讓孩子們體驗閱讀的樂趣,生活的美好。
4.3.2 聯系學生家庭生活,使閱讀教學生活化。
4.3.3 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使閱讀教學生活化。
總之,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注重文本教學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江小學?360doc2011.11
[2] 馬麗.讓語文教學生活化[J].江蘇教師.2011(12)
[3] 黃旭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策略之我見[J].教育論壇.2010(11)
[4] 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文稿網.2011(4)
[5] 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探究[J].教育文稿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