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勇
摘要: 綜合學習能力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成績外,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條件。作為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使高中生在日益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善于學習、會學習。這需要學生具有綜合學習能力,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發揮自己的能動性,進行終身學習。綜合學習能力培養的外延十分豐富,它包含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信息交流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內容。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實行因材施教,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注重實驗演示,以便達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學生能力能到一個新的高度,提高效率。
關鍵詞: 高中物理;綜合能力;培養方法;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94-01
"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教學中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要切實培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要通過觀察現象,觀看演示和學生自己做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要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運用等,培養學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交流能力,要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處理問題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等。針對"教學大綱"中提出的針對學生這幾方面能力培養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這幾方面的能力呢?
1.客觀對待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客觀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不斷提升學生水平以及縮短學生間的差距,從而使所有學生的能力都得以培養和提升。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認真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水平、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積極地、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如果學生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那么無論老師如何努力,都無法使學生取得好成績。在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啟發學生積極開動思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不求過細,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獨立鉆研的空間。要鼓勵學生獨立地鉆研問題和解決問題。要教育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經過獨立思考,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并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和自學能力。總之老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
2.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老師在講解物理概念時,一定要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過程。要通過對實例、演示或實驗的分析,或者理論的推導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結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老師要注意通過對物理現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講解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意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知識要逐步積累、擴展和加深,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過急過高。否則就可能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重點必須放在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講解上,絕對不應該用講解大量例題來代替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講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不應該急于做大量的習題。學習物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解題,因此決不能把老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作為課堂物理教學的核心或重點。當然,講解適當數量的例題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同樣在學生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等基本內容已有充分復習、理解的基礎上,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是必須的,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學生做習題的目的,一是檢查自己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夠在實際問題中靈活地運用它們;二是通過做習題,鍛煉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邏輯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等等。所以學生每做完一道習題,都應總結一下,看看通過做這道習題,自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體會。檢查自己是否能獨立地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對習題中所給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景產生的原因和有關的條件等等是否能獨立地弄明白,能否獨立地進行邏輯推理。所以每做一道習題,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3.注重實驗,提升整體能力
物理學是實驗學科,通過觀察自然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踐使學生對物理知識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必要基礎。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須要大力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目前有的物理教學中存在對實驗不夠重視的傾向,這是不可取的。每個學生實驗都必須要由每個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演示實驗也一定要做并且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現象,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認真的分析。
實驗課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當前實驗課一般是進行簡單的操作練習,教師很少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結果導致學生只是依葫蘆畫瓢,對于實驗方法的遷移,實驗方案的設計與改進,學生更是畏懼。筆者嘗試使用的探究式教學,能使學生擺脫畏懼的心理,提升興趣,真正實現從學實驗,到學會實驗,再到會學實驗的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實驗中,教師可以不拘泥于教材,讓學生選擇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條件,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如在驗證機械能守恒的實驗中,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現有裝置測定重力加速度?你能設計幾種測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從而把驗證性的實驗遷移為探究性實驗。在電學實驗中,應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器材,按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如"測電源電動勢和內阻"實驗中,要求用伏安法測量,在學生完成后,可以提出,如果把滑動變阻器換成電阻箱是否還需要兩只電表?啟發學生去探究,學生經過討論探究,設計出了理想的方案:一只電表也可完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當然,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獨立地思考,并適時引導、點撥,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4.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相當復雜的。有些人總希望能總結出一些很具體的幾條內容,以為只要教了這幾條很具體內容后,學生的能力就提高了。這種看法實際上是把能力"知識化"了,把能力的培養簡化了。關鍵是要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踏實的學習作風。老師在講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時,要思路清晰,使學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領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要重視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應用,使學生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象、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礎才能談上全面提高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是非常切實可行的。這也要求高中物理教師為學生創造自由、主動發展的思維環境,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大膽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得到鍛煉以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方法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而不斷地深化和完善,以適應新時代高中物理教育的要求。同時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物理學科的特點,遵循認知規律,盡力建構富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