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
摘要: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黃金期,在此階段,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而且需要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而各學校的體育教學現狀卻令人堪憂。本文主要從教師的素質、分層教學、營造環鏡三方面談談如何提升初中體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 初中體育教學;教師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13-02
隨著體育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革與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形成主動探究學習方式的前提,沒有探究就沒有創新。因此,改變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使體育課堂充滿探究氣息,讓學生為自主學習者、主動獲得者。體育教學作為一門提升學生體能的實踐性課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未得到學校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有的學校體育課就成了自由課,學生聚集在樹下、欄桿邊聊天的現象經常存在。因此,重視并提升初中體育教學是必要而且迫切的。
1.教師素質的提升
當前,體育教師已經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意識到了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的重要性。不僅要在業務和專業技能上有所提升,在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方面也要有所提升,這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體育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教師不僅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成長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體育教師不僅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而且要有愛心,有寬容、包容之心,更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體育教學是學校鍛煉和提升學生體能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作為這一方式的重要施行者,而體育教師既是學校體育思想的貫徹者,更肩負著提升學生體能的重要職責。二是強健體魄,提升心理素質,具有廣博知識。"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體育教師不僅要在自己所修的項目上技有所專,而且要在體育設計的其它項目上有專業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更要對不同的學生特點有所了解,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步驟。另外,體育教師還要具備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保健學、美學、人文科學、生命科學等相關知識。這對于體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體育教師不僅是體力勞動者,而且是腦力勞動者,良好的心理素質對體育教師是必不可少的。體育教師有著與其他學科教師不同的特點,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本身要有強健的體魄,給學生做出完美的直觀示范,帶給學生賞心悅目的感覺,從而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提高體育課的美感和教學質量。
2.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多年來在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在黨的正確教育方針指導下,學校體育獲得了充分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社會在進步,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競爭日趨激烈,學校教育也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個體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更要進一步讓學生明白為個人的事業發展,自己的終身健康,祖國的發展,人類的長久發展而學習,明確體育與健康的強身健體功效。為此學校體育教育要與這些目標聯系起來,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樹立學生為主體意識,改變過去"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思想,變"填鴨式"為"引導式",以學生為主體,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學生才能變"被迫學"到"主動學"、"愿意學"、"樂意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拓展學生想象力,拓寬學習知識面
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想象力是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關鍵在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如在籃球"死球拍活"時,先不練習拍球,老師也不講解示范,讓學生先閉上眼睛想象:用手的哪個部位拍、第一下用力如何、拍起后,手指如何用力……老師在其思索中加以引導,并且鼓勵學生反復嘗試,練習后結合自己練習體會分組討論,各抒己見。為什么第一下要用力猛、快,拍起后手指要柔和用力?在籃球的拋接練習時,老師提問:"高高拋起的球如何才能接得穩?"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高處跳下落地時兩腿屈膝受力為什么比直腿著地受力更小?"因為我們做了一個緩沖動作,增長了接觸地面的時間,從而減少了沖力。""接球時間越長就更能減少沖力",那我們怎樣才能把球接得更穩?"接球時手跟球順走……""伸手迎球更能接穩……"。鼓勵思考,大膽嘗試。將籃球的接球要領迎、引寓于其中,既學到了體育知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何樂而不為?
4.增加游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游戲娛樂性、趣味性手段,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角色情境"中,即我們常說的情境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體育課堂教學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體育教師要善于總結,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把體育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用自己的智慧歸納總結,不斷的積累經驗,發現教學規律,了解學生,因時因勢地協調好各教學要素的關系,很自然的就能熟練的駕馭課堂的組織,形成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形式,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