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守喜 裴景瑞
【摘要】眾所周知,宗教已經在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有信仰的大學生特殊其成長過程,在宗教觀念、行為、組織等方面與其他信教群眾有著明顯的不同。作為高等學校及有關部門應貫徹學習好黨的宗教政策,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大學的育人目標,各高校在對廣大大學生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同時,也要依法對其進行宗教事務的相關管理和教育引導工作,做到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宗教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經長時間形成的社會現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宗教熱”,許多人選擇信仰了宗教,其中不乏許多在校大學生,“宗教熱”現象自然也在無時無刻不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改變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宗教信仰與當代大學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宗教信仰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宗教文化在大學校園中的傳播,更體現在大學生群體對宗教態度和看法的轉變。改革開放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中國社會的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各種新思潮不斷涌來,各種文化不斷沖擊著中國社會。當代大學生思想敏捷、視野開闊,愿意積極地接受包括宗教文化在內的各種新鮮事物。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宗教書籍就成為當代大學生獵取知識的搶手貨。據調查了解,30多年來,全世界基督教會印刷了近億本《圣經》,而對西方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大學生正是它們主要的讀者。現在看來,當代大學生對于宗教不再是一無所知。絕大多數大學生雖然不信仰某種具體的宗教,宗教中蘊含的文化卻對他們影響頗深。不僅僅是對宗教文化和典故進行欣賞,同事也自覺不自覺地欣賞含有宗教底蘊的流行元素。比如:穿著帶有宗教標志的服飾,佩戴金玉制成的佛像,在感恩節、圣誕節互致祝福等等,例如:在近些年的圣誕節,很多城市的教堂都舉辦十分熱鬧的聚會,仔細觀察發現: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人群是這些聚會的主要參與者。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宗教文化在大學校園里擁有相當一部分追隨者。他們抑或是自身對宗教文化就有由來已久的興趣,抑或是受到了周圍宗教教徒或宗教文化愛好者的影響,在這其中或多或少接觸到了宗教的價值觀,對宗教的距離感和排斥感漸漸消失,與宗教的關系更加親密。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成為某種宗教的發展對象,成為其信徒。
二、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一)信仰選擇多為基督教。在中國,五大宗教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也是有信仰宗教大學生入門最多的宗教。高等教育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當代大學生思想敏捷、視野開闊,愿意積極地接受包括宗教文化在內的各種新鮮事物。他們對西方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很是佩服,并且很容易在這樣的情感下觸及到基督教。同時,基督教的自身特點也決定了它比其他宗教對大學生群體具有廣大的吸引力。一是基督教《圣經》本身就是一部通俗易懂、文學性、故事性俱佳的歷史典籍,大學生很容易由欣賞到接受,逐步確立信仰。二是經過兩千多年發展的基督教,沉淀了西方文明的精華,基督教同中國傳統宗教相比,由于它獨特的發展歷史,使它更加提倡理性,而這正好符合廣大大學生勤于思考、善于鉆研的性格特點。三是受基督教“贖罪”觀念的影響,日常生活中,基督教和基督徒往往表示出心地善良、樂善好施、慈悲為懷的一面,這一點對當今社會道德滑坡感到憤憤不平且具有個性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擁有很強的感召力。四是基督教把傳播教義,發展成員作為工作的重點,號召信徒廣傳福音,宣揚“信耶穌,得永生”這類的口號。而且以發展教徒數量作為在上帝面前彰顯榮耀和成績的光環,進而使基督徒傳教熱情越來越高漲。
(二)信仰動機多為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寄托。當代大學生信仰宗教大多是在追求精神層面的升華。而在社會上,信仰宗教的人很少有人去探討對人性的參悟,更少有人提升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種高尚的層面。但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更多追求的是對人生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信仰宗教是出于對自己原有信念的懷疑和對現實生活的困惑。對人生問題的形而上學的思考讓他們接觸宗教,開始了解和研究宗教中對人生、對社會的見解,他們對宗教的態度由一開始的回避或排斥漸漸變為了認同和支持,最終追求自身的完善決心信仰這門宗教。當代大學生多年來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唯物主義關鍵已經根深蒂固,也正如此,他們對于宗教信仰表現得十分理性,沒有像部分教徒那么狂熱,不會因為外界的說教而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
(三)信仰組織多為家庭教會。有信仰宗教的大學生很少參與正式的宗教團體集會,他們多數的宗教生活主要在大學校園及周邊的一些家庭教會之中。這些家庭教會通常由大學老師以及外籍人士諸如外教、留學生所發起,在家庭教會中,教徒們可以進行定期舉行各種常見的宗教儀式,而且可以討論交流從信仰到生活的各種問題。此外,許多家庭教會還會舉辦一些尋常教會不太可能舉辦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活動,如:旅游、聚餐、講授神學知識等。 正是這些不拘一格的活動,不僅增強了很大的吸引力,而且也滿足了聚會者的個性化需求,這就為有信仰的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團聚的機會。
(四)信仰影響觸及世界觀、人生觀的改變。信仰宗教的大學生同樣也像尋常教徒那樣感恩并回報所謂的“神跡”,但他們較之一般教徒的不同點在于,他們在信仰宗教的同時加入了來自個人的理性思考,他們漸漸認知、認同并且踐行了宗教的教義,并將參悟到的道理融入自己的人生觀之中,經由宗教的修行,他們改變了對人生,對社會,對國家的態度。宗教的價值觀在他們的人生中起到了很強的指導作用,他們遵循教義而生活,在精神上獲得滿足。此外,宗教也制約和規范他們的道德和行為準則,使他們更加能夠通過自律和反省來約束自己提升自己,時時處處尊崇神的"誡命",做一個德行"至善"的人。當然,宗教作為一種偏向唯心主義的學說,其教義中不乏有以下保守落后甚至是有害的成分也對大學生造成了十分負面的影響。比如,一些大學生信教以后,因過分恪守宗教教義教規,人生觀發生了偏差,信奉宿命論思想,對社會對人對事懷有一種消極的態度、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片面、簡單,把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傳播。
三、引導有宗教信仰大學生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把握的問題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專門人才和接班人的搖籃。大學生的信仰不僅僅關系到本人的前途命運,同時大學生整體的意識形態也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計的成敗。對此,高校黨委和有關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強化意識形態領域這場爭奪戰中,要下功夫在大學生中開展好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積極引導有信仰宗教大學生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一)做到真實、認真、客觀地評價宗教在高校中的影響是各高校黨委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把握的一條基本原則。高校處理宗教問題要做到既不驚慌失措,也不視而不見,工作思想要從歷史遺留的認識誤區中解脫出來。要實事求是地證實宗教傳播對當代大學生產生的影響,要消除對宗教問題唯恐避之不及的顧慮。不要把信仰的不同擴大為政治取向的不同,不要認為信教大學生在政治上是敵對的,更不能采取強迫手段迫使有信仰宗教當代大學生改變自己的信仰。要積極引導有信仰宗教的當代大學生自覺遵守、體會、認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把有信仰宗教的當代大學生與社會主義大學的育人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他們真正看到宗教陶冶人情操、促進自我完善的一面,更要看到境外敵對勢力企圖利用宗教滲透破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好局面的狂妄野心。
(二)高校黨委要貫認真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和方針,是包括高等學校各級黨委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使其明確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大學生作為公民的一份子自然擁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大學生的另外一個特殊的身份是黨和國家為其培養鍛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將來推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作為國家的希望和棟梁,大學生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而他們必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此,高校黨委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黨的宗教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育人目標,處理好宗教信仰自由與引導當代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兩者的關系,對有宗教信仰的當代大學生做好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工作,讓他們既看到其精華,又明確其糟粕,這樣就可以把他們的思想和意志引導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大業上來,就能有效預防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的幌子對我國進行思想滲透、挑撥離間人民群眾特別是信教群眾與黨和國家、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這一陰謀得逞。
(三)要依法加強大學校園宗教事務管理。全面依法治國已成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黨中央治國理政“四個全面”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國要求我們做到依法對宗教進行管理。我們不僅要保護好信教大學生在正當條件下進行正當宗教活動的權益,我們也要堅決打擊和取締敵對勢力用宗教的幌子,在校園內外進行滲透或違法犯罪活動。無可否認的是,宗教信仰是公民的個人自由,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是保障人權的表現之一,但是宗教無論從組織或行為都深深影響到國家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依法管理是必須的。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為借口對宗教采取自由放任的態度是說不通的。高校都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來應對宗教信仰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和擴展的局面。一方面,要在保證信教大學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之下,發揮政府的職能,積極引導他們通過正規的途徑到正規的場所參加正規的宗教活動,杜絕誤入歧途的可能,并在活動中引導社會主義社會和宗教思想相適應,淡化不同信仰的差異。引導信教大學生弘揚教義中有利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內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為社會的進步與和諧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采取強有力的手段,拿起法律的武器嚴厲制止校園內外存在的各種非法的宗教活動。要求大學生特別是信教大學生不能再校園內參加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動,更不得在學校成立宗教團體或宗教組織,也不得到未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參加宗教活動。還要依法規范外籍在校人員如外教、留學生在宗教方面的行為,必要時要勸誡、敦促其規范自己在校園內的行為,使其認真考慮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如不聽勸阻一意孤行,應該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與高校所在地公安機關溝通上報,毫不手軟地進行查處、取締,嚴防各種宗教勢力在高校內進行宗教活動、發展信教人員、乃至設立固定宗教活動場所等行為,嚴格防控境內外宗教勢力隨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趁勢向我國高校進行滲透。
參考文獻:
[1]張曉娜:淺談防范和抵御宗教對大學生的滲透影響研究[J]. 經濟視角2011,(29)
[2]趙斌.對大學生宗教曖昧現象的透視[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3]田玉芬:高校教育要引導學生正確抵御宗教滲透 [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4]袁貴仁,在教育部學習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精神座談會上的講話[M]2015.1.29
[5]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71,375.
[6]中共中央《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M].第六部分
[7] 左鵬,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解析[J].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2014(2)
基金項目:2015—2016年度中共遼寧省委高校工委統戰理論研究重點項目階段成果---反滲透背景下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體系構建研究(項目號:2015-GXTZB08)
基金項目:2015年沈陽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 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體系構建(項目號:SDSZ-2015-009)
作者簡介:賀守喜,男,黑龍江省富錦市人,沈陽師范大學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統戰理論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裴景瑞,男,遼寧省朝陽市人,沈陽師范大學軟件學院講師,主要從思想政治工作和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