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龍
摘 要: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化的數學學習資源大量地存在于學生的生活,數學已滲入各行各業,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回歸生活,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應用
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回歸生活。教學聯系生活實際,讓同學們熟知、親近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得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一)運用實例創設真實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們在導入時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習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新課導人中,我設計了以下情景:A、B兩鎮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學,經費已有著落,但學校選址上有爭議,為了交通方便,決定建在公路旁,A鎮人希望建在C處,B鎮人希望建在D處,同學們請你們給予調解一下,應建在何處,到兩鎮距離都是一樣的?同學們聽后躍躍欲試,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體方案。教師因勢利導地說,我們只要學好線段垂直平分線的知識,就可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運用作業中的錯誤創設情境
在學生的作業中經常出現容易混淆的概念,馬虎做錯的習題,不易辨別的運算等方面的錯誤,教師要及時把握好出現的問題,及時創設改錯的情境。如以學生喜歡的故事、游戲、小競賽等形式,讓學生親臨其境,在寬松的環境中改正錯誤,獲取知識。
(三)教法選擇的生活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二、教材中的資源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教師只要做有心人,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內容,就可以把許多生活實際引用到數學的學習中來,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學生有了已知生活經驗的基礎,學數學就會輕松、親切、自然。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可以提問:你知道的字母有多少個?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撲克牌、故事片、小說中的人物、地點的代號(a點,b城市)等,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點,還可以表示數(像撲克牌中的j、q、k分別表示11、12、13),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字母表示數。這樣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原有的關于字母的經驗上,引出“用字母表示數”,降低了難度,加深了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我變胖了”“日歷中的方程”“打折銷售”“能追上小明嗎”等應用問題既生動又科學,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充分體現了教材中的資源生活化。
三、例題的選擇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結合“十一黃金周”旅游,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例題:“今年十一,父母打算帶你和幾個親戚家的孩子一起去某地旅游,在咨詢價格時,甲旅行社說:‘如果你們買一張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價優惠。乙旅行社說:‘你們可以購買團體票,按原價的8折優惠。而兩家旅行社一張全票的價格均為120元。你能用小孩的人數來表示兩家旅行社的價格嗎?你能算出當人數是多少時選擇哪家旅行社合算嗎?”該例題切合實際,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引起學生極大的探索欲望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育必須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羅杰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越大。”反之,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可見,當今數學教學正向生活化、活動化、問題化方向發展。因此強調數學抽象(即生活問題的數學化)和數學應用(即數學問題的生活化)這兩者的辯證結合,對于數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