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恒
摘 要:新形勢下教育體制的改革是以“立德樹人”的原則為宗旨,肩負著傳承、發展和弘揚中華民族語言及文學的語文教學可謂任重道遠。打破傳統模式,創建行之有效的高效課堂勢在必行,然而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來看,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其中存在著很多改革的困境,需要我們作深刻的反思,切實的行動,從而真正促進高中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實現中國語文教育質的飛躍。
關鍵詞:高效課堂;困境;反思
韓愈《師說》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崩蠋熓莻鞑サ览?,傳授學業,解疑答難的人,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遵循這一理念,在沿襲的基礎上缺乏與時俱進的意識和精神,物質世界的瞬息改變與發展形成了對校園文化的嚴峻挑戰。高中新課程改革結合“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其根本理念是“促進高中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創建優質高效的課堂,培養有文化高素質的接班人,這應是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結合個人的教學體會。
一、在新課改下創建高效課堂還存在的困惑
(一)教師該如何教?教什么?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這里強調的是不應“代替”而不是不應“分析”。語文教學走向對話不應理解為就是讓教師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閱讀。若離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主閱讀勢必如一盤散沙。而且從閱讀的角度看,只讓學生自己來“說”,是不夠的。因此從教學的角度,教師不僅應該維護學生的話語權,而且應該通過教學的對話,引導學生朝著學會與文本的“對話”的方向發展,因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在閱讀中如何有效地傾聽、正確地言說。
(二)如何達成師生默契?如何達到教學和諧?
新教材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固然不錯,問題是怎樣的課堂才算是還給了學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自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一個不懂得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無法品味出語文學習的樂趣的。幫助學生建構課文與生活的橋梁,使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聯系,這是讓學生走進課文,感受生活的關鍵所在,這個橋梁非語文老師莫屬,正確合理的處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很重要,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在課堂中達到和諧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二、走出困惑的策略
如何才能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走出困境,達到這一境界,創建出適合我們自己的高效課堂,我有以下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教師要內修外治,提高自身素養
一位語文教師于內要提高文化修養,于外要勤奮治學。要視通千里,思接古今;要廣采博納,專深求精;要上曉天文,下曉地理。高瞻才能遠矚,深入才能淺出。古人說“讀經傳則根底厚,看史鑒則議論偉”,對當今的教改教研動態,要入乎其內,也能出乎其外?!叭牒跗鋬取笔侵缸鳛橐粋€課改參與者的身份積極融入其中去親身踐行;“出乎其外”是指作為一個評判者的身份對我們付出的勞動和成果進行冷靜的審視和探討。有了深厚的學識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才不會死搬硬套,才能夠活學活用。
(二)吃透教材,潛移默化
沒有目標就沒有行動的方向,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度適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其次,要嚴格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三者缺一不可。再次,要在兼顧整體的基礎上注重因材施教。語文課程是最富有情感的課程,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的轉折期,想象力豐富獨特,更需要老師的情感指引與號召。教師自己首先要靜心鉆研,吃透教材,然后才有可能激情飽滿地引領學生親近課文,真正融入課堂,這是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的前提。
(三)把握導學尺度,優化教學設計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因此,如何把握好“導學”尺度很重要,如何提問是關系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明確教學要求及目標,把握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價值,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問題的大小、多少、難易需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會設問,精設問,巧設問,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們的教學,利于學生的發展。
要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師除了要做好有效提問外,還要學會傾聽。必須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地說,盡情地讀,自由地思,快樂地寫。教給學生由課內向課外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把握好課堂節奏,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在新課改的牽引與推動下,如何提高課堂效益,創建高效的語文課堂,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反思,高效課堂應該是學生知識發展的課堂,是學生能力提升的課堂。新課程改革是一個嘗試與探索的過程,唯有一步一個腳印,集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汗水與智慧才能讓新課改之樹枝繁葉茂,蔚然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