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要:少教多學是一種古老而新鮮的教學理念和策略,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少教多學”,常存在重視數量上的多學,輕視質量上的多學;重視時間上的“少教”,輕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樣兩種誤區。強化備課,為學生的“多學”贏得時間;強化導學案的編制,為學生的“多學”提供助力;改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方式是解決這些誤區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少教多學;誤區;問題解決;導學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9-000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04
“少教多學”是一種古老的教學理念和策略,由于符合新課程改革強調的“學為中心”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受到很多關注,相關研究也很深入。就化學教學來說,在實施“少教多學”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一、化學教學中實施“少教多學”存在兩種誤區
1. 重視數量上的“多學”,輕視質量上的“多學”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使用導學案是一個普遍現象,在平時的聽課中可以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利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導學案上設置的填空或者問題思考,然后讓學生起來回答或者解釋是一種常見的冠以“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表面上看一節課下來老師沒講多少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會了很多知識。細細觀察,這里面存在問題:一些學生拿到導學案后,一聽說要自主學習,就一邊翻教科書或者參考書一邊完成導學案,將自己知道的以及書上能夠找到的答案機械地抄寫下來,遇到不會的就空在那或者是利用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去成績比較好的同學那尋找答案。學生的注意點主要在“將導學案中的空白填滿”,以防止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尷尬地站在那。至于質量上怎么樣,思維能力提高了多少,那都是次要的了。這樣的“少教多學”,教師是為了結果而教,學生是為了答案而學,真正做到“多學”了嗎?
2. 重視時間上的“少教”,輕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先來看筆者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一段情境:
教師: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第三節“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課時,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47,完成導學案上的第一板塊,弄清楚什么是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式和單位。5分鐘后我請同學起來說說。
這是在“少教多學”的化學課堂上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為了節約時間,以便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時間更充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拋出干巴巴的知識和問題讓學生學習、討論,至于與知識和問題有關的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則被砍的干干凈凈。一上化學課就是學習和討論那些在學生看來離他們很遠很抽象的知識和問題,化學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慢慢地被磨滅。以“化學反應速率”為例,它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溶洞的形成、金屬的腐蝕、急救藥物發揮藥效等等,這些例子都貼近學生生活,在正式進入概念的學習之前和學生聊聊這些內容,一定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化學反應速率的重要性。如果對這些都不聞不問,就“速率”講“速率”,還有多少學生真心愿意學呢?
二、問題的解決
1. 強化備課,為學生的“多學”贏得時間
“少教多學”中的“多學”絕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多學”,更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時間的保證下學會學習,逐步走向獨立學習、主動學習、深度學習,即質量上的“多學”。而要實現這一點,沒有充分的學習時間作為保障是不行的。教學過程中對一個有思維含量的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往往能夠讓學生沉浸其中,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思維進行碰撞,能力得到提升,進而實現質量上的“多學”。不僅如此,這種課堂上的深入討論往往還會延伸成為課后學生自覺的思索和交流,其價值不言而喻。
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壓縮一些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來“節省”時間不僅不能實現“多學”的目標,反而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應。學生充分思考時間的獲得應該來自于教師的充分備課。在課前對學情、教材的充分分析和把握的基礎上,大膽省去不必要的教,減少教的時間和空間,才能為學生的“多學”贏得時間。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粗鹽的提純”為例:
“粗鹽的提純”這部分內容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初三化學已經學習過,經過中考后的一個漫長暑假,學生可能有所遺忘,需要幫助學生復習一下,但是沒有必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翱扇苄噪s質的去除”初中沒有涉及到,這將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由于“可溶性雜質的去除”問題的解決需要“鹽的溶解性”知識作為背景,盡管初三化學學過,考慮到學生也可能有所遺忘,也要花點時間復習一下。更多的時間則應投入到對“除雜試劑的選擇”、“除雜試劑的加入量”、“除雜試劑的添加順序”等問題的討論上。這樣的處理是在充分考慮了學生實際情況、教材內容、教學目標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礎上作出的,一方面銜接了初中化學,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的“多學”贏得了時間。
2. 強化導學案的編制,為學生的“多學”提供助力
導學案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當前化學教學中使用的導學案存在嚴重的“習題化”傾向,在學生看來,所謂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就是自己或者是小組合作將導學案中設置的習題做完。這樣的導學案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作用是很有限的。在編制導學案的過程中體現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意義,為學生如何學提供助力,體現學的思維過程,這是解決“重數量多而輕質量多”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尤其是對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上,導學案要舍得花篇幅。重點內容不僅要有學的指導還要有反饋和評價,難點知識要注重設計逐層遞進的學習內容,一點點地引導學生去突破,而不僅僅是孤零零地放一個諸如“【課堂討論】”之類的環節在導學案上就完事。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為例:
表1是傳統的導學案的設計,注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培養,學生按照實驗步驟一步步操作記錄下現象、寫出方程式即可,對學生自主學習原電池的概念沒有顯著的作用;表2在注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設計了一系列基于觀察結果的問題思考,在問題的設計上層層遞進,讓學生一步步地認識到原電池反應和普通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區別、原電池中電流產生的原因,進而對什么是原電池、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有比較清晰、深入的認識。這樣的設計不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過多的解釋,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就可以順利掌握原電池的概念。當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沒達到一個較高水平時,通過問題的設計指導和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讓學生一步步地去理解所學知識,這正是導學案“導學”功能的體現,也是解決“少教多學”中如何保證“多學”的重要方法。
3. 轉變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的方式
以往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在課堂上提供一些資料,讓學生去感受、體驗,信息量小不說,學生還不一定感興趣。時代在進步,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絕不僅僅限于書本和老師的講授,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等等都是重要渠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本節課涉及的化學知識、化學技能和化學思想及其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去講解,去談體會、談感受,這個過程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獲取、篩選信息的能力,還能為其他同學帶來他們感興趣的與化學有關的信息,提升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更能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化學知識、技能和思想的價值和力量,讓化學深入內心。
總之,“少教多學”中的“少教”絕不意味著教師少做,實際上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視并改變“少教多學”的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誤區,在備課環節上多做,在教學設計上多做,才能達到課堂教學中的“少教”和學生的“多學”,才能讓“少教多學”這種古老而新鮮的教學策略真正綻放出魅力。
參考文獻
[1] 蔣新芳.“少教多學”課堂的實踐與反思 [J].化學教學,2012,(1)
[2] 李滔.“少教多學”的學理探尋和質量保障體系建構[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