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摘要: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來談一年來在化學課堂上踐行葉圣陶教育思想的點滴心得。
關鍵詞:實踐;創新;自主學習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9-0041-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16
提起葉圣陶先生,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著名的文學家,其語文教育觀更是影響了一代人,很少有人會把他與化學教育相聯系,筆者當初也是如此,但隨著“葉圣陶教育思想高級研修班”學習的深入,筆者充分認識到葉圣陶也是當代教育家中的一個杰出代表。他的教育思想植根中國教育實踐土壤,始終從實際出發,不斷提出、探索、回答現實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等諸多領域提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觀點,這些觀點至今仍引領著教育的變革。
葉圣陶教育思想總綱,即“為人生”的教育本質觀與高中化學課程理念(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不謀而合,對現代化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具有指導意義。因為他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主動地去學,在自己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也就掌握了學習的方法,這不光在教育教學上解放了學生,也使教師得到了真正意義的解放,也就真正地做到了教師好教、學生好學。可見,探索運用葉圣陶教育思想指導、引領、推進化學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具有其他教育理論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葉圣陶教育思想指導下化學課堂的內涵與特征
葉圣陶教育思想特點之實踐性。葉圣陶從事教育工作70年,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學履歷,使其獲得了一般人難以比擬的實踐體驗,他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探索成就了葉圣陶教育思想可貴的實踐性品格。高中化學課程理念要求化學課堂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二者有機結合,指導化學課堂運用豐富的生活素材、源于生產實際的真實問題,指導學生從生活、生產實踐中提煉化學知識并進一步地去應用,培養其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葉圣陶教育思想特點之創新性。葉圣陶教育思想萌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終其一生,葉圣陶順應社會變革,其思想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晚年的葉圣陶更是提出了“受教育的人的確和種子一樣”的學生主體觀,包含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寶貴思想。化學課堂應該是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在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探究認識物質的本質,實驗方案的設計與研究,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探究意識,培養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想在化學課堂中踐行葉圣陶教育思想,就必須全面地依靠學生。教學是教與學兩個過程,無論采用何種模式、何種理念,如果只有教師單方面的活動,沒有學生參與的話,學生永遠不會有進步、提高,而我們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盡快的成長,可以說學校、教師所盡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當我們用葉圣陶教育思想來指導化學課堂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從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入手,將之前依賴性的被動學習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最終形成“引導性自學、交流性展示、研究性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葉圣陶教育思想指導下化學課堂的實踐探索
1. 引導性自學
引導性自學可通過前置性作業完成,所謂的前置性作業就是為本堂課服務預先布置給學生的作業,它可以回顧以往的知識點,也可以是展望將要學的知識點,形式不拘泥,可以是幾道簡單的習題,也可以是幾道問答題,甚至還可以是一段文字閱讀題。它存在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做好自學工作,讓學生有準備地進入課堂,并可以為短暫的課堂節約大量的時間供學生自主探究,真正地做到高效的課堂,所以前置性作業布置什么,怎樣布置,就顯得至關重要。
案例:“蛋白質”
課前安排學生將半杯牛奶與半杯橙汁混合,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兩種都是平時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同學們往往忽視了物質的本質,混合后產生的白色沉淀對他們沖擊很大,為什么會出現白色沉淀?牛奶和橙汁中存在著怎樣的化學物質?發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學生們會自主地閱讀課本,會自主地查閱資料,哪怕沒有時間也會帶著一系列的疑問進入課堂,使學生由被動的聽講轉化為積極主動地觀察與思考,學生聽課的目標更加明確,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堂也就更加高效了。
案例:“鹽類的水解”
①pH試紙的使用方法
②鹽的組成和分類:(根據形成鹽的酸、堿的強弱分類)下列鹽屬于什么類別
NaCl、Na2CO3、CH3COONH4、Na2SO4、CH3COONa、(NH4)2CO3、NH4Cl、NaHCO3、FeCl3、Al2(SO4)3、NaClO、K2S
③可以判定某一未知溶液呈酸性的依據是:
A. pH<7 B. c(H+)>c(OH—)
C. c(H+)>1.0×10-7mol/L D. 溶液中含有H+
同樣,所設計的習題量不大,不會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但每一道題都在為本節課做鋪墊,都在引導著學生去自主學習,第一題是為了保證課堂實驗的準確性,第二題是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第三題則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
所以對于前置性作業,我的理解是要低入并且有梯度,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去,精選蘊含化學知識的生活素材、教學情境或者是簡單的習題,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信息加工的資源,搭建起自主學習的平臺,引導學生用化學的視野觀察、學習,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素養,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后,可能的話還可以設計一道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盡情地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 交流性展示
在葉圣陶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化學課堂中,教師可將班級成員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以4—6人為宜,并確立小組長。合作學習的優點很多,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贅述,我只談談它在此的作用:第一,小組合作更能夠保證前置性作業的完成,因為學生的作業量往往比較多,有了小組合作,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督促與協作,更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前置性作業,也就能夠帶著問題、帶著思考進入課堂了。第二,更容易形成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小組成員之間互教互學,他們之間會無拘無束地交流,這個時候暴露出問題往往是教師不容易發現的,老師也可以嘗試成為小組中的一員,或傾聽,或循循善誘地引導,體現師生間平等互助的關系。
案例:“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第二課時
在第一課時中和學生共同探討了SO2的性質及其酸雨形成過程、危害和防治。結束之后給學生布置的第二課時的前置性作業是:試劑、儀器任選,如何鑒別兩瓶無標簽的濃硫酸與稀硫酸溶液?要求設計實驗方案,并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上課后,第一小組四位同學慢慢走上講臺,兩位同學做實驗,一位板書、一位講解,有條不紊。做的是在兩個未知試劑的試管中加入少許CuSO4·5H2O粉末,不一會便看到了明顯現象,負責解說的同學說道:“使CuSO4·5H2O變成白色的是濃硫酸,利用的是濃硫酸的吸水性,利用濃硫酸的吸水性還可以干燥氣體但不可以干燥氨氣、硫化氫等氣體。”這時板書同學已經在黑板上寫好了這些。
第二小組用的是直接稱重的方法;第三小組利用鐵片、鋁片完成了與濃硫酸、稀硫酸的反應;第四小組將銅片分別與稀硫酸和濃硫酸反應;第五小組則很方便地拿出一張白紙去驗證……不知不覺中,同學們都成功地驗證出了濃硫酸,其實也已經把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濃硫酸的性質掌握得清清楚楚了,教師只需對本節課的實驗進行總結即可。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你充分相信你的學生,你的學生就會為你創造奇跡。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發育自己成長的;給他們充分的合適的條件,他們就能成為有用之才。”所以,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生存的“土壤”,教師只需“澆水”、“施肥”,讓他們自己發芽生長,自己開花結果,但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園丁角色,要時刻關注 “種子”的生長方向,要適時地修剪、捉蟲,確保他們健康地成長。
3. 研究性教學
通過研究性教學來達到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學習與研究的共同體,理想的課堂應是充滿生命體驗的課堂,教學的本質在于問題探討而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尊重的前提下合作創造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不斷豐富學科教學知識的過程。在剛剛起步階段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探究某個問題,但教師一定要改變以往的“權威”教學——你聽我講,可以嘗試一下和學生一同去探討某個問題,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
案例:“鎂的提取及應用”教學片斷
【教師】引導學生讀“每千克海水中幾種物質的含量”表得出不能通過曬鹽的方式得到氯化鎂,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可以通過加入化學試劑使其沉淀下來,接著引出下一個問題。
問題一:可以用何種沉淀劑?
【教師】引導學生讀“常溫下幾種鎂化合物的溶解度”表得出加入堿可以使其最大限度沉淀。
問題二:是不是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劑呢?
【實驗檢驗】取模擬海水(0.06mol/L氯化鎂)與1 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各1mL在試管中混合、振蕩,觀察現象。
【學生】基本得不到沉淀或沉淀很少。
【實驗檢驗】取濃縮海水(3mol/L氯化鎂)溶液與1 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各1mL在試管中混合、振蕩,觀察現象。
【學生】得到大量沉淀。
【學生分析】 得出結論海水太稀不能直接加入沉淀劑。
【教師】引導學生該如何處理。
問題三:從綜合角度考慮選用哪種試劑作沉淀劑好?為什么?
【教師】教師引導學生看各種堿的市場價格得出用Ca(OH)2。
【教師】 提示在工業制取漂白粉用的原料得出用石灰乳。
【教師】教師總結,引出下個問題。
問題四:設計由Mg(OH)2到Mg的可能途徑。
【教師】引導學生看“幾種含鎂化合物的熔點”表得出把Mg(OH)2轉化為MgCl2最為劃算。
問題五:由氯化鎂溶液得到氯化鎂晶體用何種結晶方法?
本節課通過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當然這還沒有達到完全自主的要求,還是在教師精心設計下完成的,但隨著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可以進一步放手讓學生嘗試自主探究學習,通過合作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具有發展價值的觀念,最終使其學習方式呈現主動性、問題性、探究性、創造性等特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的課堂也就切實踐行了葉圣陶先生的“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條千年不變的古訓,道理很簡單,但在現在的課堂中卻有好多教師做不到,原因有很多,可能最多的是為了追求短期的效益而忽視了學生長遠的發展,而葉圣陶先生所提出的“為人生”教育思想恰恰彌補了這點,在葉圣陶教育思想指導下,讓我們的化學課堂變成師生平等、引導自學、教為不教的課堂,變成拋棄“以師為本”、“工業化模式”的課堂,變成充滿實踐、創新且富有生命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 如果我當教師[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5:1-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