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朝 張克燕 楊娟

[摘要] 目的 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 方法 本次研究納入對象均為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住院骨科收治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共70例。隨機分全髖關節置換術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預后效果以及并發癥方面的差異。 結果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手術時間(0.8±0.1)h,出血量(160.8±20.5)mL,住院時間(16.8±1.2)d,均明顯低于全髖關節置換術組(P<0.05);全髖關節置換術組臥床時間(13.5±3.1)d,明顯低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P<0.05)。全髖關節置換術組Harris評分總優良率為97.14%(34/35),明顯高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P<0.05)。全髖關節置換術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1.43%(4/35),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結論 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治療,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各具有相應的優勢,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
[關鍵詞] 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老年患者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09-005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otal hip arthroplasy an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Methods 70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who were admit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A group an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prognosis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patients from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were (0.8±0.1) hour, the bleeding amount were (160.8±20.5) mL,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16.8±1.2) days, which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HA group (P<0.05); the bedding time of THA were(13.5±3.1) day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P<0.05).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HA group was 11.43%(4/35),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A an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both have advantages in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which can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Femoral neck fractur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Elderly patient
股骨頸骨折是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間骨折,為骨科創傷中難治性骨折之一[1]。相較于其他部位骨折而言,股骨頸骨折具有骨折部位血運條件差、負重大、應力集中等特點,患者存在愈合率差、畸形率高、傷殘率高的風險[2-5]。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機體功能較差,合并疾病多,加之屬于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故在股骨頸骨折治療方式上需要引起重視[6]。為了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中納入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住院骨科收治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共70例,隨機分組后比較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治療效果方面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納入對象均為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骨科收治住院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共70例,術前均經X線確診,自愿參與本次臨床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其他危重病及精神疾病癥狀表現者。應用數字隨機表方法分為全髖關節置換術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每組35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分別為:全髖關節置換術組35例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年齡60~78周歲,平均(68.5±1.9)歲,致傷時間范圍為7~18 d,平均(7.6±1.3)d,Carden骨折分型25例為Ⅲ型,10例為Ⅳ型,骨折部位分型方面19例為頭下型,10例為經頸型,6例為基底型;致傷原因:23例為車禍傷,12例為墜落傷;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35例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60~80周歲,平均(69.6±1.5)歲,致傷時間范圍為6~18 d,平均(7.5±1.6)d,Carden骨折分型24例為Ⅲ型,11例為Ⅳ型,骨折部位分型方面18例為頭下型,9例為經頸型,8例為基底型;致傷原因:25例為車禍傷,10例為墜落傷。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全髖關節置換術組 35例患者均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其中11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型髖關節假體,24例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髖關節假體。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或連續硬膜外麻醉狀態下采取前外側手術入路,取側臥體位,以股骨大粗隆為重點做縱向手術切口,切開闊筋膜張肌。在此基礎之上,于股骨大粗隆前1/3位置切開臀中肌,將患者髖關節前方關節囊充分暴露于手術操作視野下,然后取出股骨頭,擴大髖臼組織,對股骨頸組織進行切斷處理并同步擴大髓腔組織,置入相應假體,并對臀中肌肉以及闊筋膜張肌進行修補,常規關閉手術切口。
1.2.2 切開復位內固定組 35例患者均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所有患者均取平臥體位,于患側加墊軟枕,適當抬高患者臀部組織。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或連續硬膜外麻醉狀態下以C型臂X線機為手術操作視野,切開并將骨折部位充分暴露于手術操作視野下,按照常規方法行解剖復位,視患者實際情況打入克氏針進行固定,以復位達到滿意狀態,常規關閉手術切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預后效果及并發癥。手術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預后效果應用Harris評分[1]進行評價,總分0~100分,包括疼痛、畸形、關節活動及功能四個方面。0~69分為差,70~79分為可,80~89分為良,90~100分為優。總優良率=優+良+可。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全髖關節置換術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0.8±0.1)h,平均出血量為(160.8±20.5)mL,平均住院時間為(16.8±1.2)d,均明顯低于全髖關節置換術組(P<0.05);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平均臥床時間為(13.5±3.1)d,明顯低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患者(P<0.05)。見表1。
2.2 全髖關節置換術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患者預后效果比較
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Harris評分總優良率為97.14%(34/35),明顯高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P<0.05)。見表2。
2.3 全髖關節置換術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并發癥比較
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1.43%(4/35),其中2例為脫位,2例為假體松動,二次手術后治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57%(3/35),其中2例為骨折處不愈合,1例為股骨頭缺血壞死,后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χ2=1.026,P>0.05)。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的身體健康情況不容樂觀。老年人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特別是骨質情況與青年人群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使得老年人群為骨折的高發群體,股骨頸骨折發生率較高。有報道顯示,股骨頸骨折誘發病因眾多,包括老年人群髖周肌群退化,抵抗外力作用能力減弱,以及老年人群內分泌功能紊亂,骨密度水平下降誘發骨質疏松,從而導致股骨頸組織失穩,容易出現股骨頸骨折現象。
已有報道認為:在臨床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可以采取的手術術式包括切開復位內固定、全髖關節置換術等。其中,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優勢在于手術操作步驟簡單,流程不復雜,可在各級醫院中廣泛開展,同時也能夠避免在骨水泥假體植入關節時存在的風險。但由于老年患者骨質疏松可能性大,故在內固定中潛在骨不連、股骨頭壞死的風險,需引起臨床重視[8-10]。而隨著醫用生物材料的不斷發展以及假體設計的持續改進,全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股骨頸骨折疾病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體現出來。已有大量研究[11-13]中均證實: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可達到矯正畸形、重建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
本研究中對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比較,觀察數據顯示: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臨床應用中各有優勢與特點。其中,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短,股骨頭用水泥或非水泥型假體替換[14],因此避免了術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的問題,患者預后恢復效果好。但全髖關節置換術中需視患者實際情況對髖臼軟骨進行銼磨處理,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加之手術操作步驟較多且復雜,因此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而言更高。但對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而言,該術式下手術操作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少,對患者的創傷性影響較小,但存在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晚,預后功能恢復效果存在局限的問題[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平均臥床時間為(13.5±3.1)d,明顯低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Harris評分總優良率為97.14%(34/35),明顯高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且由于患者術后臥床時間長,故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但對于無法耐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以及在經濟條件方面有所限制的患者而言,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同樣可取得理想效果,仍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在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有相應的優勢,其中全髖關節置換術更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復,在縮短臥床時間、改善骨折部位功能方面的優勢確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則適用于對手術耐受性較差或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患者,同樣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貴春,王文己. 不同方式修復老年新鮮股骨頸骨折的比較[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2(9):1393-1399.
[2] 駱東,孫大輝,張吉亭,等. 閉合復位DHS螺旋刀片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891-893.
[3] 楊火發. 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中青年股骨頸骨折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1):104-105.
[4] 徐林,阮世強,柏小金,等. 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失敗原因分析[J]. 重慶醫學,2011,40(12):1223-1224.
[5] 羅軍忠,張英澤,王漢林,等. 改良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研究[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0,27(7):989-991.
[6] 周源,王靜成,胡翰生,等. 高齡股骨頸骨折全髖與半髖方式的選擇[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6(17):2637-2642.
[7] 王宏. 混合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研究[J]. 中外醫學研究,2015,26(29):64-65.
[8] 陳星,丁永利,李現林,等. 全髖關節和半髖關節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 09(23):6801-6802.
[9] 袁海勝. 三種髖關節置換術式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比較[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3(14):3958-3959.
[10] 王小宇. 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40例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15(20):47-47,49.
[11] 滕家松. 全髖置換術和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9):148-149.
[12] 葉松林,覃曉峰,柯家寶,等.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比較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1):39-41.
[13] 趙小泉,夏賢生,蒙劍德,等. 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的方式選擇及療效分析[J]. 醫學綜述,2014,20(14):2652-2654.
[14] 張威,吳力軍,段萬禮,等. 手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臨床分析[J]. 浙江臨床醫學,2015,36(6):973-974.
(收稿日期: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