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璠
【摘要】在互聯網普及應用的背景下探討教師身份的轉換必要性,從時代的要求、教學形式變化的要求、課程改革的要求及教師觀念變化四個方面入手。提出教師需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來調整教師的角色?,F代教育職責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成為一名現代教育的設計者。
【關鍵詞】教師角色 互聯網+ 轉換
我國在2020年要建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體系。建設高水平的教育體系需要有高素質的教師,教師的職責在有了互聯網平臺后,工作內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隨著互聯網形態的不斷變化,與傳統行業融合得越來越緊密,“互聯網+”的概念出現,這種新業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知識型社會發展的需要?!盎ヂ摼W+”同各傳統行業相結合,給傳統行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創造出新的生成模式。教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勢必是要同互聯網有效結合?;ヂ摼W同教育的結合早在“互聯網+”提出之前就已經進行融合,網絡教學、遠程教育等都是利用網絡這一便利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播。這次“互聯網+”同傳統行業結合不同于以往的結合形式,不是簡單的把授課視頻放到網絡上,而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運用網絡來改變授課的模式。“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教育教學手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教師教學要求也隨之改變,教師的角色發生著翻轉。
一、教師角色轉換是時代的要求
當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速度及信息量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曾經有人做過數據傳播速度的實驗,電話普及到5000萬用戶花了75年,而游戲應用《憤怒的小鳥》35天就達到了這一目標。這說明網絡傳播能力早已超過傳統的媒體,一部智能手機就是一座隨身圖書館,一臺電腦就能完成龐大的數據處理。在這種信息量極其豐富、傳播速度如此快速的環境中,教師如果僅禁錮于傳統的授課方式來傳授知識,那么顯然與這個時代是脫鉤的。教師的知識結構需要實時更新,俗語說“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教師須轉換角色主動同互聯網+相融合才能適應科技發展的需求、教育發展的需求,做到與時俱進,海乃百川,源源不斷地補充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須對當前教學形式進行準確判斷,重新定位
石中英教授曾說過教師角色的轉換問題是整個現代教育改革核心。它既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教師的角色的重新定位需符合時代特點,從多個方面入手。
當前學生較為突出的特點為知識信息渠道豐富、思想活躍,僅僅文字版的教材已經很難滿足學生全部學習的需求。教師僅僅是照本宣科更是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如果過分依靠互聯網,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在網絡和課堂中尋找一個空間,能把課程和網絡結合的空間。由于網絡的便捷使學生能迅速的得到各種知識,然而知識準確與否、有沒有包含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負面信息,這些都需要教師來進行篩查。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必須時刻警惕負面信息對學生的影響,運用高度的智慧和經驗,對紛亂繁雜的信息進行篩選,給學生一個豐富多彩、有利于知識學習的網絡空間。
傳統課堂的教師是主角,課程的內容有老師來掌控,學生被動接受。有了互聯網的課堂學生可以由自己來決定學習進度。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視頻來預習或回顧學習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來決定什么時候看,什么地方看,每次看多少,看多少遍。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步驟來學習,學習的自主權回到學生手中。當學習由被動授予變為主動獲取的時候,對知識的渴望,驅使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質量。面臨新的教學形式,教師不單單是講課,而需要變身為課程的設計者、導演。讓學生能夠被課程所吸引,主動探索課程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教師根據教學形式的變化重新定位,增強學習能力,由教材執行者轉變課程教學研究者,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中運用教學軟件、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等多種方式,使課堂的內容更豐富,更具有吸引力。在課堂外把課程同網絡相結合,加大學生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對課上內容的理解及拓展。
三、教師角色的轉換是教學課程改革的需求
隨著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執行者、設計者、貫徹者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角色可以分為理論性的,雙師型的,單一型的,復合型的。這一分類隨著互聯網的參與雖沒有改變,但要求卻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高職類院校中雙師型是教師是每個老師必須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雙師型教師即能從事專業的理論教學又能從事實踐技能教學,既能掌握職業教學的基本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又能進行教學研究和課程開發的應用型復合型教師。在“互聯網+”時代下,對于雙師型教師又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們從課程設計開始,就要設立為學生的學而教的目標。研究學生的認知過程,知識構架,課程興趣點,以便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課程時間的設置上,要預留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當代教學改革是突出每個人的特質,學生是一個個體,教師應遵循每個學生的基本特征來進行教學模式設計。隨著課程的改革,教學模式也可以采用多種方式。為更適應課程改革可改變傳統大班授課模式,變為探討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模式。
大班教學模式是教育規模擴大化后的產物。由于教學資源有限,教師人數有限,所以目前大班授課的情況非常普遍。這種大課上課人數少則四五十人,多則上百人,人數眾多給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帶來了很多阻礙,直接影響師生互動,降低教學效果。為改變這種情況,提高教學質量,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小班研討也應適當的引入。開設小班課程對于學生的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學生之間互助學習,在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前提,在課前提出問題,反饋給任課教師,教師可以針對于共性問題在課上統一講解,個性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解答,做到有的放矢。小班研討既能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增加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
大班授課同小班研討相結合是對于傳統課堂的改革,是將大班教學與小班討論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法。大班授課可以講授共性的問題,教師通過精煉的講解完成知識的傳授,并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后討論,屬于提綱挈領式的教學。在大班講授共性問題的基礎上,再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班授課,可以把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索知識,而且在小班的授課環境中更有利于互聯網的引入,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了解課程內容對大班授課進行預習和復習,為小班研討提供拓展空間。把在大班授課上留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班上去探討,既能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又能提高其自學能力,探討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將互聯網融入這種授課方式中會積極有效促進師生交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動手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四、教師角色轉換需從教師觀念轉變開始
教師角色轉換須從教師觀念出發,教師的轉換是對自己的重新檢測。要想從文化知識傳播著轉變為教學方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從教材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從學生素質的培養者轉為未來生活的規劃者,必須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個人素質、能力和修養,這幾個方面不是固有不變的,是需要不斷累積的,因此教師須努力保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
教師角色的轉換歸根到底還是考查教師的學習能力如何,從傳統的講授者身份變為課程的設計者身份。教師傳業授道的前提是自己掌握專業知識及知識傳播的手段,教師首要的是轉換觀念,接受網絡,會運用網絡,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的教學能力才能不斷提升。朱熹在《活水亭觀書有感》中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闊的心懷來接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才能永葆思路清晰,有靈感,新水長流。教師不要排斥新的教學方式,要秉承著學無止境的態度來對待新事物的出現,并利用它為自己的教學工作服務。可以利用網絡來考核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提出開放式的提問讓學生主動探索,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雖然互聯網同教學相結合表面上會加大教師的工作量,但從育人的角度來思考是值得教師付出努力去開發的,因此觀念的轉變是做好教師角色轉換的重要前提。
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知識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教育已不再具有可全面教授學生所有知識的可能性,課程內容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來源,教師傳統的教學也無法同龐大的網絡系統,便捷快速的網絡傳播相抗衡。因此學生在新時代不是再比拼知識的擁有量,而是對于信息的獲取能力、處理能力、分析能力及利用能力。這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也是對教師的新要求、對教育的新要求。教師要主動去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適應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教育改革。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還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了解多種學習途徑,更加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時代賦予了教育新的特征,教師須具有從傳統角色轉換出來的覺悟,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全方位的更新。網絡化學習成為人們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重要途徑??萍加肋h在發展,教師不能固守于傳統角色之中,否則會被時代所淘汰。教師角色的轉換,勢在必行。在教師角色轉換的同時,許多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也應隨之進行調整,如再以以往的教學評價標準來要求教學行為,這也達不到轉換角色的目的。因此互聯網加入到課堂當中不僅僅是對于教師的教學體系改革,更是對于整個教學系統的顛覆。
參考文獻
[1]孫瑩.高職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換的理性研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5(3).
[2]于林山.從“主演”到“指導”:信息時代教師角色的轉換與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4).
[3]吳彩斌,邱廷省.項目驅動下研討式教學改革研究 [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5(4).
[4]李金迎.我國城鎮居民收入與消費:理論、現狀與對策[J].閱江期刊,2009:20-23.
[5]楊愛華.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的探討[J].廣州化工,2014(4).
[6]朱紅,馬莉萍,熊煜.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效果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評價協會第一屆教學改革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課題《高校教風、學風評價方式研究——以高職高專類院校為研究樣本》PJHYYB1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