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建好
【摘要】通貨膨脹已成為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我國雖然加強經濟宏觀調控,物價上漲得到有效控制,但從總體上來說仍屬上漲幅度較高的國家,為此探討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通貨膨脹會計顯得十分必要。根據會計環境的變化建立通貨膨脹會計,是我國解決通貨膨脹對現有會計模式造成沖擊的合理選擇。
【關鍵詞】通貨膨脹會計 必要性 會計模式 選擇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可避免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對傳統財務會計造成了重大影響,它嚴重動搖了貨幣計量中幣值不變這會計基本假設,使會計信息質量失真、財務報表的作用大為下降。通貨膨脹會計是為了消除或如實反映通貨膨脹影響而采取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適用于存在嚴重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中,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經濟決策。
一、推行通貨膨脹會計的必要性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歷史成本是指取得或者建造某項財產物資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其他等價物,歷史成本保證了各項會計要素的客觀真實,但它反映的只是資產或者負債過去的價值。如果物價穩定或者通貨膨脹率較低,那么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各種會計要素就不存在迅速貶值的問題,就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一旦發生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各項資產在取得時的物價與當期的物價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那么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就嚴重失真,并且將導致以下幾個問題:高估收益,虛增利潤,造成收入超前分配;生產耗費補償不足,企業的再生產能力下降;失實的會計信息容易導致錯誤的經濟決策。
雖然我國加強經濟宏觀調控,物價上漲得到有效控制,但從總體上來說仍屬上漲幅度較高的國家。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國際上通常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達到3%作為通貨膨脹的警戒線,我國2007年CPI上漲4.8%,其中8月份至12月份連續超過6%;2008年CPI上漲5.9%,上半年CPI上漲均超過7.0%,2月份高達8.7%;貨膨脹在經歷了2009年的下跌之后,在2010年開始回升,CPI上漲3.3%,并呈現逐季上漲態勢;2011年CPI上漲5.4%,6月至9月連續超過6%。2012年至2015年我國通貨膨脹在國家的治理下得到控制,但還是存在通貨膨脹壓力。為了在嚴重通貨膨脹時期能夠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可靠,保護企業的利益,有利于國家制定經濟政策,推行符合我國國情的通貨膨脹會計模式顯得十分必要。
二、通貨膨脹會計模式的比較
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通貨膨脹會計模式有三種: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行成本/名義貨幣會計模式和現行成本/不變幣值會計模式。
(一)一般物價水平會計
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日常會計處理與傳統會計模式的處理方法相同,不同之處是按傳統方法處理經濟業務和編制財務報表后,再以國家定期公布的一般物價指數調整原財務報表的項目,重新編制財務報表。它的主要特點是不再假設貨幣的幣值是穩定的。此模式的優點是數據收集成本較低,可靠性較強;由于各企業使用的方法和物價指數相同,使企業之間具有可比性。缺點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難以統一用一個物價指數來衡量;在不同行業或同一行業各類資產和負債對物價變動所受的影響是不同的,用同一物價指數不可能得到正確反映。
(二)現行成本/名義貨幣會計模式
現行成本/名義貨幣會計模式是以現行成本為計量屬性,以名義貨幣為計量單位,反映和消除通貨膨脹條件下個別物價變動對傳統財務會計信息的影響的方法,其中現行成本主要指重置成本。此種模式的優點是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為準確,因為資產按現行重置成本計量,反映了個別物價變動的影響,較為接近企業資產的實際情況和實際的經營收益,有利于經濟資源和收益的合理分配,可避免虛增收益,正確評估業績;由于固定資產是按現行重置成本記賬的,可維護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缺點是重置成本的確定需要大量物價資料和進行復雜的計算,當找不到市場價格時,只能估計或按物價指數計算,主觀判斷因素較多;可比性差,各期的重置成本反映了資產在不同時期的現行價值,這些數據難以相互比較。
(三)現行成本/不變幣值會計模式
現行成本/不變幣值會計模式是以現行成本為計量屬性,以不變幣值為計量單位的模式,是上述兩種模式的綜合,既可以反映一般物價水平變動的影響,也可以反映個別物價水平變動的影響,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且符合資本保全的要求。但該模式要在以現行成本編制會計報表后,再以穩值貨幣為計量單位進行調整,因而工作量是最大的,實務操作難度最高,在信息收集上的花費很大,且其提供的數據復雜,不易于理解。
三、我國推行通貨膨脹會計模式的選擇
通貨膨脹下會計模式的選擇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理論的合理性、實踐的可行性。如果我國推行通貨膨脹會計,應該選擇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可行性強
通過上述對通貨膨脹會計模式的比較,一般物價水平會計仍以歷史成本作為計價標準,歷史成本最大的優勢就是信息的客觀真實、有原始依據。在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模式下,日常會計處理方法并沒有改變,各企業只需按國家定期公布的一般物價指數對財務報表作一次性調整即可,操作簡單,可行性強。
(二)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在選擇會計模式時不僅要考慮選擇該模式所能帶來的信息效益,還要考慮由此產生的信息成本,要在成本與效益之間進行權衡,使所選的模式帶來的效益大于其成本,避免出現得不償失的情況。我國國家統計局定期在官方網站公布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品價格指數PPI為核心的物價指數體系,企業可以很容易獲得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所需要的每月、每年物價水平指數,獲取數據的成本很低。而現行成本會計模式需要有發達的資本、資產市場,這樣才能準確地確定資產的重置成本,目前我國的資本、資產市場尚不發達,使我國使用其他兩種會計模式需要花費大量的信息收集費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三)我國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
我國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不高,絕大部分會計人員不了解通貨膨脹會計,更不能實際應用,要勝任復雜的會計模式并非短期可以解決。現行成本會計模式需要準確地確定資產的重置成本,目前我國會計人員整體素質普遍不高,確定重置成本時,如計算不當,反而會使會計信息失實情況加劇,而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在通貨膨脹會計模式中是最為簡單的,容易理解及運用。
四、我國推行通貨膨脹會計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面臨著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在隨時有可能發生通貨膨脹下,推行通貨膨脹會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必要的,在通貨膨脹時采用才能完整、真實的反映經濟活動,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準確的信息。為順利實現會計模式的轉換,對通貨膨脹會計實施的過程應循序漸進,還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制定通貨膨脹會計準則;健全和完善物價指數體系;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完善電算化系統,增加實現通貨膨脹會計核算的功能;積極參與國際溝通,以便使通貨膨脹會計在我國得到較快發展等。
參考文獻
[1]李大誠.高級財務會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2]周曉蘇.中國會計模式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郝振平.國際會計[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4]朱小平.會計理論與研究方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