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要: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應當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優化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東西沒有變,任你如何在操作層面上的創新、實驗都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真實活動、動態生成地“用教材教”的課堂教學,以及“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我們教師上下求索。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主動學習
葉瀾老師在論述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時指出:“我們的認識是,新的教學過程的形成,首先必須讓學生的內在能量釋放出來,讓他們在課堂上‘活起來,從原有的靜聽模式中走出來。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缺乏重建過程的基質。”皮亞杰在論述發現法教學時認為,兒童只有對自我發現的東西,才能積極地被同化,在自我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對東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創造。這才能表現為積極的學習,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快樂學習、積極體驗。下面筆者就對“主動學習”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實踐與研究作一探討。
一、“主動學習”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主動學習”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景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致力于形成一種新的教學雙邊關系。它要求教師善于引導、敢于創新、教學方法靈活多變;要求學生善于思考、積極參與、勇于自我創造。它是直接經驗習得和間接經驗學得的完整而有機的融合的教學過程。它以英語主動學習理論為依據,探求皮亞杰發展認識論與布魯納認知發現理論的精要,遵循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提高,切實培養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推進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二、“主動學習”英語課堂教學的模式
教學模式也可稱為教學結構,簡單地說就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而形成的,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
1、激發興趣。這一環節是指通過教學設計,激發主體持久的興趣,把求知變成內在需要,為教學過程創設最佳的實踐與認識活動做好充分準備。教學中,知識客體和現實客體對主體的吸引力越強,教學活動中主體反應就越強烈。這一環節包含著主體實踐與主體認識兩個層面①主體實踐方面,要做好“呈現問題”的工作。引發學生注意,教會學生觀察,通過“呈現問題”,將呈現的內容(圖片、文字、物體等)轉化為主體的“知識客體”和“現實客體”,使即將展開的教與學的活動更加流暢、和諧。實施策略:重視教師主導作用,根據初中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呈現的內容及目標。力求提供直觀的,接近生活實際的、幽默的引人入勝的材料,以縮小主體與知識客體的距離,激發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以最佳狀態參與教學活動。②主體認識方面,要做好“求知導向”工作,激勵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實施策略是重視引導主體根據呈現內容展開思維,同時激發情緒遷移,使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
2、創設情景。這一環節是指學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有意識有目的地觀察,通過感覺器官作用于知識客體或現實客體,使學生清晰地認識理解表象,產生言語交際的一種向往之情。教學中,通過知識客體或現實客體對感覺器官的刺激,大腦對表象產生能動的反映。這一環節同樣包含了主體實踐和主體認識兩個層面:①主體實踐方面,要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充分觀察、細心體驗,即“感性接觸”,它包括情景創設方法、手段、目的、意義。實施策略:教師必須設計好文字材料,聲象材料,直觀教具等。力求體現知識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激發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參與感性接觸活動。②主體認識方面,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在感性接觸的同時,通過大腦對表象的能動的反映,使主體對表象產生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主要策略是讓主體在起初或模擬情景中,理解和交流所傳遞的信息和語言材料,激發、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
3、啟發引導。這一環節是指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在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句型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出語法規則,從而認知和內化語法規則,使感性集訓升華到理性認識。這一環節也包含著主體實踐與主體認識兩個層面:①主體實踐方面,要做好“感性訓練”工作,引導學生根據交際性操練中的語言材料、句子結構進行舉一反三的操練,以形成熟巧,增加感性認識。
4、積極探究。這一環節是指引導學生以不同方式對語言材料加工分析,在實踐中,發展主體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解決問題,獲得規律性認識。“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過程也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環節同樣包含著主體實踐與主體認識兩個層面。①主體實踐方面,要重視“積極思維”,激勵主體在各種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開展對問題材料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實踐活動。主要策略:教師設計問題或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爭論、辯論,提倡一問多答或一答多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發展性思維能力。②主體認識方面,要做好“認識規律”工作,即主體在進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實踐活動時,主體對客體同時進行積極的能動的反映。
總之,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應當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優化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東西沒有變,任你如何在操作層面上的創新、實驗都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現時課堂教學所需要的不是灌輸,而是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真實活動、動態生成地“用教材教”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我們教師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