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對象似性的研究一度成了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它和索緒爾的任意性語言觀成為學界討論的重點,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象似性做了進一步的介紹和分類,并著重分析了隱喻象似性的功能,以豐富對認知語言學象似性的認識。
【關鍵詞】象似性;隱喻象似性;功能分析
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這是索緒爾當年提出的語言觀,一直以來也備受學界推崇。但自從象似性觀點提出之后,關于二者的爭議就一直不斷。象似性觀點認為每種語言借助約定俗成的原則,都具有合乎邏輯的象似性。由于結構主義盛行,任意觀的思潮占據主流,象似性觀點一度無人問津。直到70年代末認知語言學登上歷史舞臺,開始對傳統語言學的種種弊端進行批判,象似性理論才逐步嶄露頭角,開始漸漸被人們所認識。對象似性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本文按照較傳統的分類標準,將其劃分為影象象似性、擬象象似性、隱喻象似性三種。
一、象似性的概況
學界有關語言象似性的界定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學者在對其進行研究時多側重于描寫,這里對象似性的背景做一簡要描述。語言符號的象似性指語言形式反映人們對世界的體驗和認知方式,即語言符號相對于人們的體驗方式、經驗結構、概念框架、語義系統來說是可以找到依據的,是有其內在原因而不是任意的。從廣義上講,象似性接近于我們通常所說的“理據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以及十八世紀的洪堡特等認為語言的聲音與所指事物之間或任何一個詞與其所指代的概念之間是沒有任何聯系的,而以柏拉圖為代表的人則認為語言形式與其所指事物之間并非毫無關系而是存在一定的理據性。索緒爾和皮爾斯都是現代符號學的奠基人,前者強調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后者注重語言符號的象似性。索緒爾是現代語言學之父,他提出的任意說是從語音第一性的認識上得出的。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從多平面來分析語言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現代的象似性理論是從語言詞語的發音、書寫平面發展到句法、篇章、語用等平面綜合得出的結論,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象似性關系比人們想象的要多得多。Lakoff & Johnson也明確指出了語言中的理據性要遠遠多于任意性。英語中,據有關人士統計只有9%的詞匯才是完全任意性的。象形字就是很好的象似性的證明,漢字歷來是有“書畫同源”之說,早期漢字都是一幅幅圖畫,“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早期漢字的構型原則。
和象似性有著諸關系的隱喻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看作是一種象似符。隱喻理論在語言中大量存在,比如:
I knocked at the door。
在這句話中,嚴格來說這里不應該用“I”,而應該用我的手,而且也不是整只手而是手指的一部分;所敲的不是整個門,而只是門中間的那一部分。可見隱喻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而不被人們輕易察覺。但是接受象似性并不是說就否定了任意性,只是說任意性在語言學中的作用沒有那么大,并不是“頭等重要”、“第一性的原則”。語言在音義層面存在較多的任意性,但在其他層面存在較多的象似性,尤其是在句法層面。因此,語言中即存在大量的任意性也存在較多的象似性,近來有許多學者認為象似性要多于任意性。
其實關于象似性和任意性之爭的問題持續了很久,當兩個觀點被放在對立的位置出現時,圍繞二者的話題就一直紛紛擾擾。起初在象似性概念提出之時,有學者覺得它并不可行,所以當時任意性的地位并未動搖,之后有學者覺得象似性比任意性更有理據性,再到后來一些學者就認為象似性是任意性的補充,二者都是為語言學服務的,沒有什么誰優誰劣之說。新近還有一種觀點是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包括相對任意性和絕對任意性,兩個極端之間是一個連續體,二者并不是二分對立的關系,而“象似性”也早已包含在索緒爾的“相對任意性”之中。我其實比較認同最后這種觀點,如果索緒爾在世的話,他也許會對他之前的任意說做一個更進一步的闡述。
象似性理論主要應用于認知語義學內的論題,但也可以在語用學范疇內研究,該原則具有較強的語用性分析價值,現在學者們開始逐漸用象似性理論來解釋語言運用情況。語言本身就存在著象似性,語言功能決定語言形式,什么類型的話語就有與之相適應的同類型行為。
話語不僅與語言的意義和功能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對應性,而且與社會現實之間也普遍存在對應性。比如說畫師可以根據別人的描述畫出人物圖像來;作家可以根據別人講述的故事寫出一篇文章來;讀者可以通過語言文字來認識我們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中發生的一些事情,雖然我們沒有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事件本身,但是通過語言文字我們就可以大致感知到它原本的樣子。如果語言中缺失了這部分話語,我們就難以完成與之相對應的某種特定功能,也正是話語擁有的高度對應性,才使得語言逐步演變出專門為某種功能服務的話語類型。
二、象似性的分類
一般而言符號象似性包括:影象象似性、擬象象似性、隱喻象似性三種。
1、影象象似性包括聲音象似的擬聲詞、形象象似的字、詞形和語篇。符號與對象之間是單純屬性上的相似,比如照片。
2、擬象象似性主要表現在句法象似性上,包括三種:
(1)數量象似性。它是指語言符號和它包含的信息量之間是正相關的關系,即如果一個表達式包含的語言符號比較多的話,那它相應的反映的信息量也比較豐富。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表達更加詳盡的信息的話,就需要使用相對較多的語言符號,這就使得修飾成分增多。語言形式的數量越多越豐富,包含的意義也就越多元。數量象似性原則和認知上復雜的概念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處理相似。比如詞形變化,復數要比單數在形式上更加復雜,因為復數表達的概念要比單數復雜(英文中一般復數會比單數多一個s)。至于英文中的不可數名詞,在與動詞搭配時的原則與單數相同,這是因為不可數名詞在概念上被作為一個整體,同單數一樣是不可以分解的,而可數名詞在概念上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其復數形式也是由多個個體在數量上的疊加而成,在概念上可以分解。以上表明英語中不可數名詞與單數個體名詞具有相同的句法特征,象似了二者在概念上的不可再分性: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glass。
(2)順序象似性。它是指顯示象似性的事物內在的排列順序或者指某一事件發生的自然順序。這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事物或事件認識上的邏輯順序。因而人們在表達概念時都會遵守這樣的順序:由先到后。這是一種比較基本的象似原則或類型,從本質上來講也可稱之為自然邏輯象似性。順序象似性的基本特征確立了其在語言象似性中的主導地位。在漢語中,比如成語:人去樓空、風吹草動、掩耳盜鈴、打草驚蛇、鉆木取火等,這些都體現了前后動作上的邏輯順序。
(3)距離象似性。這一原則又稱為接近象似性,它指認知上相似的概念在語言形式的時間和空間上也較接近。即概念上的距離相近,就較容易歸類到一個語義群里,在思考的時候就容易將兩者放在一起,二者同時出現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心理活動中這表現在被表象者與表象者之間的心理關系:某個物體被心理表象時就會存在距離象似性,表現在被表象者離表象者越近,所需要的表象時間越短,反過來則需要的表象時間越長。在英語中,當一個名詞同時被它前面的多個形容詞修飾時,往往是越主要、越接近本質關系的形容詞離中心詞越近。漢語中在表示修飾成分時也是遵循這樣的原則,如:“這是一只美麗的金色蝴蝶。”在這句話中,“金色”與蝴蝶的關系更為密切,其次是“美麗”,數量詞“一只”關系較遠,因而在空間距離上也距中心詞稍遠。
3、隱喻象似性。這類符號和對象之間有著一般的類似關系,是一種通過事物雙方的平行關系來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號。比如:“她是一只小綿羊?!本褪莻€隱喻符號,表示這個“她”就像小綿羊一樣溫順、嬌小、柔弱。它往往代表的是一種最高、最抽象的象似性。
三、隱喻象似性的功能分析
隱喻在修辭學、文學作品以及日常生活當中比較普遍,它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也是語用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簡單、具體的描述來說明抽象、復雜的概念及情感,它是人類進行思維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在人類的認知和推理中起著重要作用。
語言學家Searle認為隱喻和間接言語行為相同,都要區分字面意義和話語意義。隱喻屬于話語意義,他從聽話人的角度出發將隱喻過程分解為三個步驟:先要判斷話語是否有從隱喻角度來分析必要性;確定必要性之后接著利用一套原則解析隱喻所指的可能值;最后一步是對這個可能值進行限定,確定說話人所想要表達的意思。隱喻它屬于隱含意義,是結合語境信息構建和推理產生的,說話人選擇隱喻來尋找最佳關聯,就是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下,獲得最優的語境效果。交際是一個明示到推理的進程,話語的理解就是要再現話語關聯性的過程。說話人對聽話人選擇語境的限制越嚴,隱含就越強,限制越少,隱含就越弱,沒有限制也就沒有隱含。隱喻的理解就是在強隱含的基礎上挖掘出弱隱含,相應的接受者不同對隱喻的理解也會不同。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的交際手段,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當中,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因此隱喻又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這些差異也決定了它的多樣性。語境因素對理解隱喻至關重要,不同經歷不同概念體系的人會對同一隱喻產生不同的理解。隱喻普遍存在于語言交際之中,認知語言學家也不再把它當成修辭手段,而是將其看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手段和認識自身和世界的必要工具。
四、小結
語言的象似性研究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這一原則早期在索緒爾的論述中也略微有所體現,它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觀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類普遍的認知機制和語言的內部結構關系,在理解語言符號時我們既要看到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又不可忽視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加全面的認識語言符號和其傳達的語義。本文就是在既承認象似性又不否認任意性的前提下來展開論述的,介于象似性并無統一的認定標準,本文對象似性原則加以簡單的介紹和分類,并著重分析了隱喻象似性,以期對象似性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盧衛中. 語言象似性研究綜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1,06:840-849+959.
[2] 王 寅. 象似性辯證說優于任意性支配說[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05:3-8.
[3] 項成東, 韓 煒. 語篇象似性及其認知基礎[J]. 外語研究, 2003,01:37-42.
[4] 張 鳳. 語用層面的距離象似性考察[J]. 外語研究, 2003,04:21-24.
[5] 張 喆. 我國的語言符號象似性研究[J]. 外語學刊, 2007,01:67-74.
[6] 侯國金. 語用象似論[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02:64-71.
[7] 朱永生. 論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01:2-7+80.
[8] 胡壯麟. 對語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爭的反思[J]. 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95-102.
[9] 趙 亮. 語言象似性的符號學分析[J]. 外語教學, 2006,05:19-23.
[10] 于 飛, 張紹杰. 語言符號“任意性”與“象似性”辨證[J]. 東北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5:133-138.
[11] 馬 靜, 張福元. 語言的象似性探討[J]. 外語教學, 2000,01:9-13.
【作者簡介】
郭培穎(1990—),女,河南洛陽人,北京市海淀區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