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大潮下,公共治理理論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高等教育發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需要積極探索如何運用公共治理理論加強大學自治、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質量及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等內容,探索構建政府、第三部門及市場主體協商合作的模式,進而推動實現高等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關鍵詞】公共治理;高等教育;改革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共治理理論開始進入各國的視野,逐漸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及高等教育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公共治理理論適應了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促進社會發展、增強人民幸福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分析新時期高等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并運用公共治理理論尋求解決方法,為公共治理理論在中國現實語境中的應用提供思考。
一、公共治理理論解析
1、治理的概念
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治理是指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機構管理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有組織、有目的,各組織、成員共同參與的治理過程,并且會越來越規范;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是包括政府、私人組織、公民等在內的協商合作模式,最終目的是增進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治理不僅涉及公共部門又包括私人部門與公民個人等,其主體呈現多元化的鮮明特性。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是各治理主體為了共同利益而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治理過程是一種有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這些活動的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涉及第三部門、市場主體以及公民個人等等,雖然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競爭,但是實踐證明協商合作已成為社會發展主流。隨著治理范圍的擴大,各活動主體積極利用自身優勢條件來滿足各自的需要,實現各自的利益與愿望。
2、公共治理與傳統統治相異
公共治理與統治不同。統治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行為,政府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全能政府,統得過多、管得過嚴,一切事務都是由政府包攬,由政府決定,從而政府成為社會唯一的權力中心。這種方式最大優勢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一定的時空環境中辦事效率高。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這種方式與社會的需求有點脫軌,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因此公共治理理論與時俱進,應運而生。公共治理理論強調管理的主體日趨多樣化,最大的特點是政府不再是社會唯一的權力中心,其它私人組織,與政府共同協商管理事務,強調自上而下的管理與自下而上的參與相結合。這樣不僅有益于公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且還會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社會管理更加科學化、民主化、文明化。
二、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政府舉辦高等教育,成為部分大學的投資舉辦者。政府依靠公共資源舉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條件。可以說沒有政府作為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我國的現代高等教育將會舉步維艱。但是政府作為主要舉辦者“獨攬大權”的局面,又在某種程度上衍生了一些不利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問題,如政府對大學內部事務的過度干預、大學自治程度較低、大學獨立性較差及大學學術自由氛圍不濃厚。
政府對大學內部事務過度干預。自政府舉辦高等教育以來,政府集“運動員”與“裁判權”的雙重角色于一身,過多插手大學事務,干擾大學對內部事務的處理。大學內部的教育事務應該由大學獨立完成,如政府不能干預教師教學自由、教學風格、教學方式等等,也就是教師有權以自認為合適的方式自主地進行知識傳授和學術活動,過多的干預不僅會扼殺教師的創新能力與工作活力,最終受危害的是學生。
大學自治程度較低。大學自治即由學生和教師們自行管理學校內部事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大學有自身發展的特殊性,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機構。大學內部人員,如教師、學生等他們都有獨立的邏輯思維、具有思想創新的自主能力,對大學的過多干預,不僅不會促進大學的順利進行,反而會影響大學的自治程度,成為大學發展的瓶頸。
大學學術自由氛圍不夠濃厚。大學是一個儲存、傳播、創新知識的學術機構,簡單來說學術自由就是大學教師和大學生們自主探究知識、傳播思想、創新知識的權利和自由。教師自由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會激勵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積極踐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大價值追求,為大學的共同目標而努力,更重要的是在激烈的學術討論中往往會發現更具價值意義的東西。
三、公共治理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
1、治理主體多元化
現代社會治理視角中的政府應是“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的治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強控制,不再是對社會的嚴格管理的權威主義政府。現代政府貫徹“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基本理念,重視公共服務,盡最大力量滿足公民需求,使公民的權利受到保護,激勵公民發揮聰明才智為社會發展獻言獻策,使社會活力積極迸發,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推動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開展。當然“服務型”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首先需要做到職能清晰,實現從“辦學?!钡健皩W校辦”的轉變。
2、治理決策協商化
治理決策的形成過程是多元主體的協商互動過程,協商民主將成為高等教育治理的本質內涵。協商民主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與多元主體的出現相伴而生。政府作為高校唯一管理主體和權力中心的時代已經改變,高校不再是政府的附屬機構,第三部門、市場因素介入到高等教育領域,因此協商民主應運而生。
決策協商表現為各利益主體博弈的過程,各治理主體自覺、自愿和自由地將自己的訴求公開化協商與公平性處理。在保障公共利益且不會損害各利益主體利益的基礎上進行,通過博弈找到最佳決策意見。在這個意義上,高等教育治理決策協商化的過程是包納和吸取多方意見的過程,從而獲得更適宜高等教育發展的模式,實現公共利益共享。
3、治理過程網絡化
高等教育治理過程的網絡化是指在高等教育治理過程中,政府不再單純囿于政府獨斷設計的高等教育發展框架體系,而是在由多元主體構成的動態多元的網狀教育空間中進行,強調教育政策制定的開放性和發展性。
這個多中心的網絡化的治理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傳統的硬性政策約束,弘揚與時俱進精神,創新運用新的治理模式。在協商互動的基礎上加大上下級、政府與非政府、教育部門與其他社會部門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各主體以實現高等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共同目標,創新運用新模式制定出具有開放性與前瞻性的政策,并最終形成一個自主的網絡化模式。這個網絡化的治理模式不僅保證各主體利益,最重要的是對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4、重視價值理性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下放權力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向社會和市場分權的過程,核心宗旨是逐步實現人在現代化國家中真正的獨立自主,進而釋放社會活力,發揮市場力量,最大限度增進公共利益,最終走向善治。
隨著社會高度發展,高等教育利益群體主體意識越來越凸顯。高等教育治理的最大目標是實現善治,實現高等教育資源最大效益與高等教育利益最大化,這符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維護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構建政府、第三部門、市場主體協商合作模式
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政府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對那些有較高需求、特殊需求的公民,政府卻出現“失靈”狀態。政府作為辦學的重要主體,已承擔過多職能,必然會“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政府集中掌握高等教育舉辦權和辦學資源的狀況已逐漸改變,但是就我國的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現狀來看,政府仍是辦學主體的主要力量。政府可以保證高等教育有預期的長遠發展目標及應對各種突發而來的狀況帶來的風險;做好對大學的財政投入,保證大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大學的自主經營創造良好的環境,營造一個具有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充分釋放大學的活力。
非營利性部門也就是第三部門。第三部門作為“以志愿求公益”的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政府的職責壓力,減輕了政府的負擔,緩解了高等教育資源供求矛盾。但是,第三部門的發展還很不發達,規模小、籌措資金的能力差、影響力較低,發展之路較坎坷。但是不能因此而弱化它的作用,應該積極鼓勵第三部門辦學,利用其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及靈活性的優勢,增加教育資源的供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公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毋庸置疑第三部門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因此加強政府和第三部門的合作,必會使高等教育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高等教育資源也會更加豐富并得到合理利用。
市場主體舉辦營利性高等教育機構是伴隨經濟全球化而產生發展。營利是市場主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它們舉辦的高等教育機構就帶有商業和學術雙向價值。市場主體是以“志愿求私益”的行為,終極目的是獲得利潤,因此它們舉辦的高等教育會得到公民的質疑,比如說教學質量、教學水平等問題,因此市場主體處于舉辦高等教育的邊緣地帶。但是市場主體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實踐已證明市場主體在保證企業順利發展的同時提供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服務,實現了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的目標,這就說明了市場主體對高等教育的目標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應該繼續發揮其價值。
由此看來,僅憑單一力量來實現推動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目標是鞭長莫及的,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因此構建三者協商合作的模式勢在必行。無論是政府、第三部門、還是市場主體,在發揮自己優勢基礎上加強協商合作,共同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五、小結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高等教育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自上世紀以來,高等教育在規模上、質量上、內容上經歷了由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舉辦高等教育的主體也由單一的政府逐漸轉變為政府、第三部門與市場主體共同協商合作的模式,這種模式為實現高等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做了充分的奠基。另外,政府等部門已逐漸意識到高等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只有在制度更加完善健全的框架下,共同尋找改革高等教育的突破口,才能逐步解決這些問題。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代表著國家軟實力及綜合國力提高,解決好高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和人民幸福的基礎。因此在競爭越發激烈的今天,發揮政府、第三部門和市場主體協商合作的優勢,共同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努力,共同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的和諧穩步發展,才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5.
[2] 孫宵兵. 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4.
[3] 祝愛武. 責任與限度:高等教育辦學主體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4.
[4] 劉 暉. 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模式[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2013.
【作者簡介】
馬建偉(1988—),女,漢族,河北省衡水市人,河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現代發展。